現實中,城鄉之間、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還有許多或隱或顯的溝壑。而讓人無法輕易越過這些障礙的諸多因素中,就包括戶籍制度。
在我們身邊總能看到,一顆顆渴望融入城市的心與現實戶籍約束之間存在種種矛盾。由此帶來的權益、保障和待遇的不同,更是時刻提醒著每個城市外來人員身份的差別。
戶籍制度是改革的“硬骨頭”。盡管如此,近年來在這方面的動作并不少。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出臺居住證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各地也在積極想辦法,出新招,破解戶籍限制。北京、上海、南京等不少城市從居住證制度入手,對居住證進行“積分制”管理,逐步推行居住證和戶籍的對接。
然而,到目前為止,改革進展似乎并不能滿足人們的期許,有些改革舉措推出時期望值很高,但實際推行卻面臨種種問題。以一度頗受關注的居住證制度為例,外來人口對此的熱情正漸漸淡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居住證制度涉及的人口太少,與不斷涌入的城市外來人口相比,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比如某大城市,自2002年實行居住證以來,獲得居住證的人近30萬人,但是真正轉為當地戶口的不到5000人,與城市上千萬的非戶籍人口相比,只是寥寥少數,而且申請的門檻并不低。由此可見,戶籍制度改革已經打開了一扇窗,但是還是難以跟上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強烈愿望。
人們希望獲得一張城市戶口或者大城市戶口,主要是因為戶籍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背后是醫療、教育、社保、養老等方方面面的保障和福利。身處大城市,如果沒有一張戶口,就會遭遇各種不便,看病沒法報銷,連掛號費都比本地人高出數十元;子女上學要交“贊助費”;買房購車受限制……一張戶口紙上承載太多附加值,讓人們趨之若鶩。
戶籍制度的背后是與之掛鉤的公共服務、社會資源等,而目前我國城鄉、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相差較大。正因為此,如果僅僅是簡單的放開,就可能出現大量人口短期內向優勢資源城市聚集,最終造成已滿負荷運轉的少數大城市無法承載。戶籍制度的矛盾,從根本上說還是公共服務資源不均衡的矛盾。因此,要真正實現人口的“自由遷徙”,也需對癥施策,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更多的人在中小城市,甚至在農村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生活保障。戶口的“含金量”相對均等后,戶籍制度的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絕非一時之功。還有很多難題要解,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調整。一張戶口背后涉及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改革,涉及醫保參保補貼制度的調整,也涉及義務教育資金投入的變化……每一項都不可能輕易解決。但是,不能因為難就怕改、不改。無論是從廣大百姓的愿望出發,還是從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角度考慮,相關改革都需要加速推進。通過改革打破戶籍藩籬,讓基本公共服務更廣泛更均等地覆蓋,讓人才更自由順暢地流動,是經濟社會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