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應對大氣污染真正成為懸在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打贏這場戰役也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大氣污染的治理勢必是一場艱難而漫長的聯防聯控攻堅戰,需要狠下決心,更需要把狠勁兒用在點子上。
進入12月,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遭遇霧霾圍城。霧霾的出現越來越常態化,范圍越來越擴大化,向處在轉型關口的中國發出了警示——治理大氣污染刻不容緩。
據12月10日新華社消息,《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暫行辦法》公布以來,遼寧省首次給8個城市開出“霧霾罰單”,罰繳總計5420萬元,罰繳資金將全部用于藍天工程治理環境空氣質量。
用經濟手段倒逼各地繃緊治理大氣污染這根弦,“天價罰單”顯示了地方政府推動霧霾治理的用心。但深究發現,這劑猛藥似乎沒抓住要害。處罰對象是“8個城市”,意味著罰款來自各市的財政資金,這筆錢是從行政經費里扣還是從民生資金中挪?若是前者,官員們可能會心痛,若是后者,百姓可要心疼了。再者,財政資金的大部分來源是納稅人,百姓承擔著呼吸霧霾之苦,還要為罰款買單,顯然不合情理;而真正負有責任的職能部門和相關企業不用支付罰金,則難以收到懲治之效。此外,治霾資金最終還是要從省里回到市里,因此所謂罰款,更像是財政資金在省市之間的一次轉移支付,左口袋出,右口袋進,這樣的懲戒能有多少威懾作用?
其實,今年上半年,陜西省環保部門也開出了更為“天價”的渭河流域水污染“生態罰單”1.4億元,市級政府出錢,上繳到省財政,由其統一安排使用。的確,治理霧霾和治理水污染一樣,需要重罰這樣的猛藥,但要真正顯示有關方面狠抓治污的決心,罰誰、怎么罰值得深思。板子要打到實處,應當對污染企業開罰單,對治理不力的職能部門負責人開罰單,讓其真正有切膚之痛,才能倒逼企業減排,倒逼職能部門履職。
霧霾的成因復雜,包括汽車尾氣、燃煤排放物、工廠廢氣、工地揚塵等,涵蓋工業生產、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制定懲罰機制,必須厘清霧霾治理中的政府責任、企業責任和公民責任,然后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對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實行問責,對排污企業進行罰款,對公眾收取一定的排放成本。也就是說,治霾要同時運用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切實體現“誰污染誰買單”、“誰失職誰買單”。
治霾,政府的責任重大。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眼里,與GDP等硬指標相比,空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處于弱勢。“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現在到了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河北省、天津市已經和正在完善干部考核標準,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的權重。中組部剛剛印發的《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政績考核八條”,明確不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要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當應對大氣污染真正成為懸在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打贏這場戰役也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但光鮮的增長數字背后,日趨顯性化的“生態赤字”正愈來愈嚴重地蠶食著公眾的幸福感。大氣污染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曾經籠罩在倫敦上空的霧霾,花了英國人大半個世紀去治理。對中國而言,這勢必也是一場艱難而漫長的聯防聯控攻堅戰,需要狠下決心,更需要把狠勁兒用在點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