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北京“井下人”的報道觸動人心。有驚愕,有同情,也有思考。毫無疑問,以井棲身者少之又少,北京最多時也只有30多人,但不能因此認為這個群體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北京懷柔縣的王秀青,在井下住了十個寒暑,來自河南商丘的全友芝,以井為家20年。選擇蝸居井下,對他們而言,不關乎生活癖好,也不關乎臉面尊嚴,只為將謀生的成本降至最低。以最低房租計,每月300元;十年的井下之居,等于為王秀青節省36000元。而這筆錢,需要他凌晨為人洗車5千余臺次(每臺次7元)才能賺到。
讓人感嘆的是,對長達10年的井下生活,王秀青從來沒有怨言,反而自責自己沒本事,并且還惦記著怎樣盡快交清6萬元計生罰款,讓超生的孩子取得學籍。或許他不是一位有本事的父親,但責任、親情、努力這些品質一樣也不缺;在井下生活的映襯下,他“讓三個孩子讀完大學,都能過上好日子”的夢想,顯出常人的平凡與高貴。也因為有夢,當一個“井下人”就有堅持的毅力與動力,任志強所謂“不用戶口,用高房價門檻就可以驅趕一些人離開城市”就變成笑話。
在“井下人”的報道中,我們無法抗拒人性溫暖的感動。都知道借錢很難,人越窮越難借。可為了幫王秀青交罰款,同樣謀生不易的人卻愿意借錢給他,掃地的大媽借2萬,開出租車的師傅借5千。顯然,借錢時他們不會更多考慮還錢的可能,但一定想過:這樣一位安之若素的“井下人”,這樣一位不忘責任與擔當的父親,應該幫一幫。讓人感動的還有他的家人。子女不怪父親無能沒提供好生活,而且刻苦學習拿回一堆獎狀;妻子不嫌丈夫貧窮,不棄不離,含辛茹苦操持家務、照顧孩子。這讓生活在井下的王秀青,依然保有一個完整的家,擁有家的溫暖,只是與幸福相距甚遠。
現實中,人與人的生活條件無法攀比,山外青山樓外樓;人與人的生存狀態,有時真也不忍相比。井下蝸居,除了蟻穴狗洞,無以更好的聯想。確切地說,“井下人”呆的是一種非人環境,過的是一種非人生活。雖然,個體的生存狀態,個人需要反躬自省,諸如能力、本事、努力程度等;但是,個人的生活境遇,也是社會的折射,是各種社會因素疊加的結果,這也需要誠實的檢討與中肯的批評。像王秀青這樣愿意吃苦耐勞,以擔當父親責任、執著于家庭夢想的人,能否讓他遠離選擇以井為居的無奈?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是,“井下人”事關人的尊嚴,事關社會的臉面,即便是極少數,也會極大地稀釋社會與政府應有的善意。在具體操作上,現在也有能力讓這個少數群體有個起碼的安身之所,不至于流落井下,螻蟻為伴。就看我們對這個弱勢群體是否有真誠的慈悲,愿意帶著他們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