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線管理亟待規范,那些各自為政、只重鋪設不顧維護、只看今天不顧明天的做法亟待改變。首先應該對各地的地下管網進行摸底和普查,繪制一份地下管線綜合圖,建立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和可以共享的信息平臺,制定、出臺有關地下管線的專門法規和規定。
據12月7日《大河報》報道,12月6日,河南鄭州市一交叉路口一處熱力管道發生爆裂,水柱及蒸汽煙霧噴出幾十米高,多輛汽車被墜落碎石砸中。1小時后,爆裂點被控制,周圍約20萬平方米用戶供熱受到影響。在3天前,該市另一交叉路口的暖氣管道發生爆裂,一名男童被燙傷。
又見地下管道出事,且可算是接踵而至。當地相關部門初步分析稱,是管網老化、未及時更新。
管道爆裂、管道泄漏、管道被挖斷,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地下管道、管網仿佛成了“城市之痛”。來自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2011年的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2010年,全國僅媒體報道的地下管線事故,平均每天有5.6起。就在不久前,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62人死亡,暴露出市政管線與輸油管線沖突、混亂的問題。
不時發生的事故或許是我國不少地方地下管線管理水平不高、規范缺失的一個縮影。日常生活中,那些把地面挖開、埋管子進去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不少城市上演。個別地方,供水公司施工挖斷通訊管網、通訊公司鋪設線路割斷電線的事也確有發生。
同樣考驗地下管網水平的還有諸多城市近年來屢屢遭遇的大雨:一方面,是排水不暢,積水過多;另一方面,是因此造成一些人溺亡、一些車輛被淹等悲劇事件。
凡此種種,暴露出一個共同問題,即我們的地下管線管理亟待規范,那些各自為政、只重鋪設不顧維護、只看今天不顧明天的做法亟待改變。
比如,首先應該對各地的地下管網進行摸底和普查。相關專家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地下管線家底兒不清的問題在全國普遍存在。“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如果我們連家中有沒有糧、有多少糧、分別放在哪兒了,都不甚明了,出了事怎么可能不慌?
在普查的基礎上還應該繪制一份地下管線綜合圖,建立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和可以共享的信息平臺,并及時更新。什么企業、單位需要鋪設管線,可以在共享平臺上查詢到相關地域的管線信息,既能避免管線沖突,又能保障規劃合理和管網安全。而目前,全國擁有城建檔案管理機構的城市并不多,專門掌管地下管線信息的部門和單位則更少。
更重要的是,要想實現地下管線的科學合理布局,嚴格審批,維護、監管到位,恐怕還需要制定、出臺有關地下管線的專門法規和規定,需要一個統一協調、管理地下管線事務的職能部門。時下,一些城市管線之所以問題迭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權主體和管理主體的不明確。地下管線有排水、燃氣、電信、電力等,分屬不同的公司,管線建設過程中各環節的管理又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媳婦”多、“婆婆”也多,要想不打架,實在有點難。
目前,已經有個別城市認識到了地下管線管理缺失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并致力于加強監督。比如,昆明市從2013年3月1日起開始施行《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目的正是為了協調、統一管理城市地下管線,維護城市地下管線安全運行。
在地下管線的鋪設、管理方面,并不缺乏可資借鑒的經驗,比如不少國家地下“共同溝”的概念和成立“共同溝公司”的經驗、比如有的國家修建的幾成景點的下水道工程。我們暫時還不奢望掉到下水道里一把鑰匙都能找到,但保障地下管網安全,不給公眾生活、公共安全帶來更多負擔和隱患的要求并不過分。
在諸多城市大干快上,“面子”上高樓林立、一片繁榮的背后,公眾更為關心:地下管線之類的“里子”問題何時才能真正引起重視?它們何時不再是安全隱患和城市發展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