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麗都廣場南門西側的路邊草坪有一口井,井下居住著一對乞討老夫婦,離他們不遠處的另一口井下,還住著家有三個孩子的家庭,已經好多年(12月5日《北京晨報》)。
諸如此類的“井居”、大學畢業生的“蛋居”、城市退休礦工的“穴居”,都是一個現實中保障相對缺乏,城市發展尚存各類短板的反映。
產生這類令人“心酸”的現實問題,并不是因為發展本身的問題,恰恰是因為發展不夠的問題。不得不承認,與30余年前、10余年前的住房保障條件相比,絕大多數人群是獲得了實惠的,發展的成果和實惠不應否定。但又恰恰因為發展過程中城市物質文明還遠未滿足最廣大人群的現實需求,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平衡和不均衡問題造成的。一些人開始享受“高樓美居”,一些人群仍然“蛋居”“蝸居”甚至無立錐之地就是證明。解決這一現象和問題,還得在發展和加速發展中解決。譬如,如果我們有更多的政府提供的公共保障房,不是三年內建設1000萬套,而是有更大的財力物力建設幾千萬套、上億套政府公共住房,貧弱人群的住房問題會迎刃而解。又譬如,社會繼續加速發展,有更多的物質條件建設各類公共保障設施,建立健全各類公共服務機構,對于貧弱人群可以做到“應保盡保”,可以以發展成果更多的回饋發展相對落后的環節,可以更多的條件對貧困人群“拉一把”,“井居”自然銷聲匿跡。
城市社會發展不會必然消除貧困、消滅類似的“井居”現實,但社會發展卻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對此應該有清醒認識。就如上述提及的井下居住多年的家庭,是出于省房租的考慮,是想為三個孩子省下教育的錢,由此分析,造成“井居”的其實不僅僅是高房價壓力。對于這一帶有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教育的、醫療的、住房的和社保的等等,哪一項都離不開社會的持續和加速發展。
回窺發生在首都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的“井居”現象,確實很刺眼也刺痛人心。但這一個別現象的最大警示意義在于,刺激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加速發展,刺激和“鞭策”城市文明發展進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