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江蘇南京六合區朝天路一小區的4樓,一名8旬老人扒在窗口喊救命,樓下居民聽到求救以為發生什么意外,于是報警。民警到場后詢問得知,老人年事高懼怕孤單,盼著兒子快點下班回來,才喊救命的。(11月21日《揚子晚報》)
老人年逾八旬,按理說應該是到了衣食無憂、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但是,雖然物質生活方面充裕,精神生活卻非常貧瘠,老人的生活陷入到了寂寥無助之中。兒子、兒媳都在單位上班,家里只剩下老人自己獨處,時間長了,肯定會讓老人心理感到不適。
其實,心理不適的又何止南京六合區的這位老人,只不過他的舉動驚動了警方,才引起了媒體的注意。在現實中,我們見到了太多老人孤獨無助的例子,只是他們將自己內心的孤寂藏在了心底,很少向社會傾訴,向兒女訴說。前不久,對于“常回家看看”的入法,引起了不小的共鳴和熱議。很多人都認為,兒女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會因法律強制力而愈發親近,但由于該法律規定缺乏現實可操作性,并沒有有效緩解孤獨老人內心的寂寞。
當溝通與交流的渠道被堵塞,內心的寂寞和孤獨不能被派遣,必然影響到老人的心理以及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家庭和諧。日常生活中,年輕人都在忙于日常工作,而且部分年輕人還遠在外地,回家就成為了一種奢望,與老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更是難上加難。而且,80后、90后出生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已經逐漸邁入老年人行列,沒有兄弟姐妹的幫襯,這群年輕人在照顧下一代的同時,還要照顧父母,就顯得捉襟見肘。除此以外,我們的社會還是秉承“居家養老”的傳統,很少有老人愿意到養老院生活,社會養老方式還未得到全民認可。
由此,疏通與老年人溝通交流的通道尤為重要。誠然,年輕人的工作時間非常緊張,工作壓力也比較大,很少騰出時間與老人談心聊天。但是,利用好假期、周木與老人相處,多陪老人吃吃飯、聊聊天,時間也還是不少的。再者,可以給老人配備寵物或者其他休閑設施,讓老人自娛自樂,讓各種愛好或活動打發無聊的時光。對于可以自主行動的老人,就需要走出家門,多到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轉一轉、走一走,不要總憋在家中。
總之,排遣老人的寂寞需要兒女貼心的照顧,也需要老人走出自己的“影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讓我們從自身做起,讓老人多點開心和歡樂,少點憂愁和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