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秋節,對于“是否會在中秋節回家與父母團聚”,約有四成受訪青年表示“不會”。除了一小部分是因為家在外地,覺得假期太短、回家太費周折以外,大多數受訪者都明確表示“中秋節會加班”,沒辦法和父母團聚。(9月18日《重慶晨報》)
“日落余暉盡,扶杖立柴扉,空蒙山色冷,靜看黃葉飛。”這是一首描寫垂暮之年的空巢老人凄涼晚景的詩。“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人到老年,往往身殘體弱,最害怕孤獨寂寞,最需要子女在身邊照料,但現實景象卻常如這首詩描繪的那般令人心酸:含辛茹苦一輩子,換來子女們的展翅高飛,然而隨著他們漸行漸遠,自己卻淪為寂寞鄉村的“孤獨守望者”,只能在子女疏冷的親情里默默哀愁。
顯而易見,伴隨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無論在城在鄉,“子孫繞膝”的傳統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也許我們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員,正面臨著缺少照料依靠,缺乏親情關懷的現實考驗。他們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原本應在子女的身旁安享晚年,卻還得承擔家務勞動,甚至獨自面對就醫等生活難題,孤獨而寂寞地捱著人生最后的光陰。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作為一名農村子弟,我的父親母親對我的最大期盼就是能夠走出山窩,成為正兒八經的城里人。他們希望我展翅高飛,飛的越遠越好。我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走出了綿延大山,走進了繁華城市。這,讓一輩子躬身田野的父母很是歡喜,為光耀門庭而驕傲。但,漸漸地,隨著父母年齡日增,健康每況愈下,而遠在千里的我又無法在身邊精心照料,我明顯感到他們的內心逐漸由喜悅變得失落,甚至產生了難以掩飾的哀怨和憂傷。
作為子女,何嘗不朝思夜想“?;丶铱纯础保虑榭偸窍氲囊?,做來難。老家在千里之外,不通飛機高鐵,縱使法定假日都要回家,在路上也要耽擱良久,相聚的時日甚短。五一、國慶、春節假期稍長,但仍嫌短暫,回家一趟費時不少,還盡折騰父母,離別難舍更是讓父母傷心。想把父母接到身邊,但無房可住或房屋逼仄,他們在城市語言不通,也呆不慣,而自己常常耽于工作無暇顧及父母,反而是他們做飯洗衣,還幫忙照看著孫兒。
“空巢老人”群體越來越龐大,他們正成為國家軀體上深深的傷痛,亟需切實有效的辦法來醫治。越來越逼近的老齡化時代,如何紓解“空巢老人”的孤獨與疼痛,國家不得不與時間賽跑,試圖通過構建經濟、法制、道德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障“安全網”,化解困擾未來中國人的“養老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推出“以房養老”這樣與傳統觀念格格不入的新政策就不足為怪了,如果連子女兒孫都靠不住了,還有什么可以依靠呢?也許只有手里的財產,特別是房子,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面對越來越尷尬的“養老困局”,越來越淡漠的親情人倫,于是乎“?;丶铱纯础北粚懭肓朔?。然而,從實施的現狀來看,即便法律賦予了“空巢老人”要求子女“?;丶铱纯础钡臋嗔?,但又有幾個父母會真的運用法律這樣要求子女呢?父母相對于自己的子女,當子女無力承擔義務時,往往不會通過法律解決,而是選擇獨自默默承受,因為他們不忍心讓子女為此付出事業或者家庭的犧牲。
是安享晚年,還是孤獨終老?每一位“空巢老人”,在夕陽西下的傍晚,都難免觸景生情,從而發出這樣的命運之問?!翱粘怖先恕钡陌С?,做子女的也許永遠不懂。他們是如此脆弱,卻總要在子女的面前假裝堅韌;他們對子女如此希冀,卻總要在子女的面前保留矜持;他們要的并不是子女的展翅高飛,而是子女的膝前歡笑。“空巢老人”的哀愁,我們永遠不懂,他們需要的不是“以房養老”,也不是“法律撐腰”,而是兒女們植根血緣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