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村是金融服務最薄弱的環節,農民是金融知識最缺乏的群體。加強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普及金融知識是銀行業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目前,我國仍然是一個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國家,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廣大農村地區普惠性和基礎性金融服務還不充分,推進現代農業體系和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金融承擔起歷史使命。銀行業監管者必須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以更大的決心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改革,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全面普及金融知識、提升廣大農民的金融意識,加大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普及金融知識是提升監管服務水平、落實“為民監管”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農村和農民對金融服務期望越來越高。作為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農民更多地是從自己的合理金融需求能否被有效滿足,金融知識的獲得能否更加便利,金融權益能否被維護好、實現好,去體會和評價銀行監管的好壞,進而感受黨執政為民的宗旨。因此,發揮好監管導向作用,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普及金融知識,不僅是著眼于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和監管水平,更是體現和落實好“為民監管”的必然要求,是銀監會使命所系、職責所在。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普及金融知識是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點工作
近年來,銀監會以促進城鄉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為核心,推動全國偏遠地區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全覆蓋,累計解決1249個鄉鎮的金融機構空白和708個鄉鎮的金融服務空白問題。穩妥培育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已組建村鎮銀行876家。截至2012年末,縣域銀行物理網點數量達到11.3萬個,在40萬個行政村設置了助農取款服務點,小額取現轉賬電話覆蓋30.4萬個行政村,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下降,便利度明顯提升。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僅在于增加物理網點數量,更應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增強農民金融意識和普及金融知識上。這是一項更為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
銀監會致力于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推進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近年來,銀監會統籌各類涉農銀行業機構的比較優勢,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組織開展“三大工程”,支持各地開展“三權”抵(質)押試點等,探索了一批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金融服務模式,農村金融需求滿足度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2009年以來,“三農”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已連續四年實現“貸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貸款平均增速”的“兩個不低于”目標。
把面向廣大農村和農民的金融知識普及和教育作為工作重點。銀監會2007年正式在全國啟動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迅速形成強大聲勢。2010年,團中央、銀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合力推進“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的指導意見》,將金融機構的專業優勢與共青團的組織優勢有機結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各地舉辦集中宣傳咨詢活動5萬多場次,接受農民群眾咨詢近5000萬人次,發放金融知識書籍、宣傳材料、知識光盤6300余萬件,全國創建“送金融知識下鄉宣傳服務站”2957家。
深化做好“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使之成為金融服務農村的一個長期工作品牌
近年來廣大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發生重大變化,銀監會有關部門深入調研,根據農村和農民最集中的知識需求,重點選取了基礎金融知識、涉農貸款、支付結算、信用意識培養、理財、預防非法集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制作推出了7個金融知識宣傳專題片,以簡明生動的形式回應當前農村金融普遍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全國縣域以下的10萬多個銀行業基層網點逐步推開進行滾動播放,為在農村普及金融知識開辟一條新的途徑。專題宣傳片在基層網點的全覆蓋,是當前工作的重點。同時,積極爭取基層黨政的支持,把這些金融知識宣傳片推廣到農村社區服務站和中小學播放,擴大影響力和受眾范圍。
“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的生命力在于貼近“三農”,服務農民對金融的實際需求,采取農民樂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知識。大膽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送金融知識下鄉”宣教活動形式,在板報、畫冊、熱線電話、流動課堂、現場宣講等傳統渠道外,積極探索運用大眾媒體,以網絡、電信、電視、廣播等推出金融知識教育欄目,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推進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多層次滲透農民日常生產生活。
“送金融知識下鄉”著力點在于長效機制的建設,推動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應系統規劃部署,建立工作機制,緊密結合各地、各機構實際,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在工作架構、組織方式、方法載體、宣傳體系和資源保障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安排,系統性地推進這項工作。探索完善評估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科學全面地對活動效果進行評估改進,對工作開展有成效的銀行業機構和青年進行表彰激勵,形成有效的正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