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50后”、“60后”農民工大都快到“退休”年齡,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率很低。“誰來給他們養老”這一問題變得十分沉重……
農民工周國慶:體力好壞決定著“退休”時間
“趁現在多掙兩年錢,手里有錢比買保險穩當得多。房子都給兩個兒子置辦齊了,干不動了,一個兒子家住半年,他們會養我。”這是周國慶的想法。
不久前,記者在西安北郊未央路一處建筑工地見到周國慶時,他渾身上下被汗水浸濕,頭頂冒著豆大的汗珠,正蹲在工棚陰涼處一邊抽煙一邊“歇口氣”。
旁邊傳來工頭的催促聲:“老周,在干啥呢,才干了1個多小時,就不行了,拖了工期,你我都要扣錢。”說著,工頭推著水泥車走向電梯,準備下樓裝滿后再拉上來。“歲月不饒人呀,不服老不行!以前,這種水泥車,在工地上拉10來趟,根本不成問題的。”周國慶告訴記者。
2013年52歲的周國慶,河南周口人。光頭、說話中氣足、步伐穩健、做事麻利。1993年,周國慶和同村的兄弟伙一起背上行囊,坐上南下的火車,奔赴廣東打工,剛開始從建筑工地上的泥水工做起,月薪280元。1998年,他只身離開廣東,來到西安,依舊在建筑工地打拼,月薪漲到800元。這些年,周國慶一直干著泥水工的工作,手藝越來越好,用他自己的話說“手上的活多得做不完”,他的月薪也跟著水漲船高,并在2011年前后迎來了“大爆發”。據他透露,2011年以前,基本上一天的工錢不到60元,2011年以后,開始漲到80元/天、100元/天、150元/天……現如今已經是200元/天了。“這還是沒算加班費的。”
對于自己的收入,周國慶顯得非常滿意。不過,因為長期在工地勞動,他的膝蓋和腳踝嚴重變形,一旦變天,就疼得走不了路。記者問他“苦不苦”?周國慶直言,我不苦啊,還有一身的力氣,干得動。我身邊像我這種50多歲還在工地上做泥水匠的,多得很,60歲的都有。
當記者問老周,如果突然得了大病,錢不夠用,又沒買保險,怎么辦時。他說:“我覺得趁現在還可以干,多掙兩年錢,比買保險穩當得多!”周國慶回答道,同時還補充說,這邊做完,下個月就去另外一個工地,是個別墅,聽工頭說光是泥水活,提成就有1萬多元,能掙錢,我買啥子保險?再說還有兩個兒子可以依靠。
對于很多老一代農民工來說,打工就是個體力活,要掄得起大錘,扛得起鋼筋,挑得起重擔,更要熬得起時間。今后就算是回村養老,只要口袋里有點錢,起碼能好一點。
周國慶,正是老一代農民工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們的養老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統計數據:2012年全國參加養老農民工僅為4543萬人
記者前前后后采訪了數十位老一代農民工,他們與周國慶有著相似的特點:年過半百,有的即將到60歲的“退休”年齡,有的已過“退休”年齡,但依舊在為生活打拼,對于他們而言,55元/月的新農保,在農村想要維持生活很難,絕大部分還得靠子女贍養,或者攢夠錢供今后用。
國家統計局已連續3年發布了我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09年-2011年):50歲以上的農民工所占比已由2009年的4.2%,飆升到了2011年的14.3%,暴漲了近3倍。2012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僅為4543萬人。
調查發現,農民工群體普遍存在著缺乏對養老保險制度的信任、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過高、養老保險跨地區轉移接續困難、累計繳費15年門檻難以逾越、地方政府不愿增加支出、企業不愿意為農民工繳費等等情況。很多農民工甚至連“新農保”、“社保續接”等政策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
西安南郊一律師事務所的張文濤律師表示,農民工群體實際上應該是最需要養老保險以及其他保險的群體,但他們流動性高,也因此造成農民工群體參保率低。他認為,首先,國家為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建立了一些規則,但是執行的比例不高;其次,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養老制度平臺和網絡。“50后”、“60后”農民工老了,并漸漸失去勞動能力,養老保險以及各項保險,都能對他們的權益提供最大的保障。但目前農民工在養老、醫療、工傷等權益方面相比城鎮職工而言,還尚待完善。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生病時一般能撐則撐,撐不過去再到藥店買藥吃,被調查的民工中有三分之二的不上正規醫院看病。農民工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小的要讀書,老的要養老。他們把錢袋子攥得緊緊的,不敢去正規醫院看病,因為他們知道看一場大病動輒上萬元,可能掏空家蓄,甚至債臺高筑。近些年來,政府有關部門多次組織專項工作組深入調研農民工主要輸出地,了解農民工群體在當地保險、權益等落實情況,還成立了專門的農民工維權組織,但結果似乎并不盡如人意。
學者觀點:亟待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
和新生代農民工不同,老年農民工生活相對閉塞,獲取信息渠道單一,維權意識和能力也很差。受歷史條件所限,他們工資收入很低,基本上沒有任何福利保障。再加上用工體系的不規范,很容易讓他們形成“放棄養老保險”的念頭。那些走出農村在城里打拼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他們的養老尚無法由國家托底。“家庭養老”和“養兒防老”依然是基本出路。
但是,有學者指出,養兒防老是一種典型的私力救濟,它主要靠道德倫理維系,卻又受制于子女的健康、收入等諸多因素,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國家必須從“養兒防老”、私力救濟的傳統社會,轉型到“靠政府防老”的現代公民社會。
當一名農民工辛勞一生,能否獲得體面的晚年生活,卻得寄望于子女是否孝順,是社會的一種無奈。
其實,農民工養老不僅是一個群體的問題,更是一個體系性的課題,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綜合性改革。比如,如何提高農民工的“五金”的落實,如何讓農民工的就業權益得到保障,如何提高農民工的能力,如何建立更為完善、標準更高的保障體系等等。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快戶籍改革,打破身份限制,給農民工更多的福利空間,才能全方位、多層次突破現有的養老困局。因此,目前更應該規范用工體系,加強保險合同簽訂以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分層次、分類別地去實現“一卡通”,讓農民工在城市之間自由流動。這樣,農民工們為城市發展增光添彩的同時,也切實享受到應該有的保險待遇,進而盡快實現“共享社會均等服務,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