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故障,半月癱5回;滾滾的人流,焦急的等待,地鐵10號線觸動了公眾的敏感神經。
誠然,即使如地鐵公司所言,試運營、客流大、信號系統新,是故障頻發的主因,但10號線今年以來發生13次故障,占到北京地鐵故障總數的三成,這個比例是不是多了一些?
有專家把原因歸于調試時間不充分。由于新技術的應用,舊設備的升級,系統的完善,使得磨合時間延長,沒有充分調試以排除故障,就會把故障帶到正式運營中。這應當是一種必然。而調試時間不充分的背景之一,則是公眾對其投入運營的渴求。快節奏的時代,地鐵在出行方面有較大優勢,壓縮調試時間可以理解。但是,如此多的故障,并非一個調試時間充分即能全部排除的。
一位了解10號線運營的相關工作人員認為,故障頻繁與車輛、設備的兼容性有關,“10號線用的是德國的信號系統、日本的技術、國產的硬件,特別是這套號稱最先進的信號系統,德國自己沒有用,只有中國、新加坡等極少數國家使用”。
的確,短時間內發生的信號故障、道岔故障、車門故障,從一個側面印證這個先進技術系統需要實踐檢驗的現實。不能說引進先進技術系統不好,也不能說在技術完全成熟之前就不能先行先試。面對井噴般的交通出行壓力,面對地鐵分流客源的重要任務,先進技術無疑是一個重要保障。但至少應當在綜合調試、試運行等諸方面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經驗儲備。
無論是調試時間的不充分,還是先進技術系統的先行引進,都折射出快速發展時代所面對的成長煩惱。要快速順應民眾的出行需求,加快踏入世界城市的時代步伐,實現交通秩序和諧的夢想,壓縮時間也是值得的。只不過,必須考慮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別讓成長的煩惱太大、代價過多。與其故障頻發、漏洞過多,不如盡可能先行排除故障,這樣才能在實踐中與民眾的訴求合拍。
正如汽車工業初起時,私家車每每壞在路上,也沒有降低人們的購買興致。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革新,很多問題迎刃而解,成長的煩惱已經不成問題。在這個社會轉型期,我們所需要做的,其實就是綜合判斷,統籌考慮,把前進的速度、變革的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如此才能穩步向前,不致產生過多負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