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釋】 若沒有收入增長,消費不可能真正提升,經濟就還得依靠投資拉動,結構調整就不可能完成。
中國的經濟成功是中國制造的成功。“世界制造工廠”、“中國的價格即世界的價格”,這些稱譽就是這種成功的直觀反映。
中國制造不是人口紅利和低勞動成本的成功,而是先進生產方式的成功。在沒有人為干預的市場上,工資等于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低工資和低生產率是一回事,不應該成為增長的原因;高工資是高生產率的代名詞,也就不應該是增長的障礙。人口紅利和低勞動成本只是潛在的競爭優勢,將潛在競爭優勢轉變成現實競爭優勢的是中國特定的產業組織。中國有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豐富而龐大的產業集群,有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難望項背的細致而專業的分工網絡,這就是中國先進的生產方式。
中國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龐大的產業集群和細致的專業化分工網絡,這與中國走過的特有的一條工業化城市化道路有關系。這條道路是:土地國有,政府依靠其動員資源的強大能力征用、整理土地,然后招商引資。這是一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滿爭議的道路。
這條道路的優點是,和土地私有,依靠市場力量實現工業化城市化之路相比其效率要高得多。使用市場談判有眾多好處,但是也有高交易費用的代價。在一些土地私有的國家和地區,因為一戶人家而機場移位,高速路改道,立項了的計劃多年都不能開工等事多有所聞。
但這樣的工業化城市化之路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從政治和社會角度看,這條道路難免充滿暴力和血腥。從經濟角度來看,首先,這個模式會產生資源過度利用和產能過剩,并且還有低效率發生—國有資產非官員私人資產,官員使用國資是使用他人資產,使用他人資產都會存在過度,使用他人資產都會存在低效率;其次,這個模式會壓抑消費—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國家所有,這就剝奪了老百姓的資產收入,而收入上不去,消費就必然受到壓抑。
這樣,依靠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國家所有,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然后招商引資的工業化城市化之路要獲成功就需要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要有國外需求能夠吸收國內過剩的產能,否則就會出現緊縮,再生產循環就不能完成。第二,要有龐大的剩余勞動力抵消因土地國有而產生的扭曲。資源國家所有,必然帶來扭曲,但是,這種“扭曲”通過外資的流入讓國外的技術、管理、關于生產和市場的知識與我們眾多的人口相結合,形成現實的生產力,通過干中學有效積累了人力資本,在生產的產品能夠被有效吸收的情況下,實現了收益跑贏成本。
在華爾街金融危機之前因為西方高消費、超前消費存在強大吸收,農村存在龐大剩余勞動力,依靠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國家所有,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以及引進外資形成巨大生產能力發展經濟的模式因此是高效率的。但是金融危機后國外吸收降下來了,且國內出現劉易斯拐點,剩余勞動力已用完,這一發展模式成本收益便發生逆轉。如今中西方都面臨結構調整的任務:西方要降低其不可維持的高工資、高福利。中國要把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到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上來,特別是依靠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但是消費的背后是收入。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屬于國家所有,就剝奪了老百姓的資產收入。沒有收入增長,消費不可能真正提升,經濟就還得依靠投資拉動,結構調整就不可能完成。將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產權界定給個人,不僅可以讓民眾獲得資產收益有效增加其收入,增加國內消費,實現增長方式轉變,而且也增加了吸收過量貨幣的廣闊天地,可有效抑制房地產泡沫。總之就是,過去的成功之路已經不再是未來的成功之路。這當然并不因此而否定它過去是成功之路。當前中國面臨的不只是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而是需要發展模式的根本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