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大小子,1974年生人,我的年齡戶口本上寫的是1962年出生,我12歲就有了兒子?”牙齒已經不全的張增仁,從1997年就開始找,提供了1972年的結婚證原件和村里的證明,還是無法證明自己今年62歲。錯誤的不止張增仁,還有他的老伴,戶口本上同樣被錯錄成1962年出生。(10月19日《燕趙都市報》)
簡化戶口辦理手續,推進便民服務,一直是戶籍管理部門重申的一項工作舉措。然而,現實表明,戶籍管理部門的承諾,與百姓享受到的服務尚有很大的差距。人們不禁要問:戶籍便民,離百姓還有多遠?河北農民張增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這項措施,距離百姓還有16年!其戶口本上的年齡被戶籍管理部門錯錄,為申請改正跑了整整16年,老人頭發跑白了,牙齒也跑落了,至今仍然毫無結果。
最近,河北公安部門簡化戶口落戶手續承諾不讓群眾跑第三次。這似乎表明戶籍便民已經離百姓越來越近了。從報紙上看到這個好消息后,此前對更正年齡已經心灰意冷的張增仁老人,又燃起了希望,重新踏上了申請更正年齡之路。然而,當地派出所辦事民警的工作態度和辦事水平,根本沒有絲毫的轉變——導致老人戶籍錯誤的原因,民警稱不知道;到底需要什么材料才能更改戶籍錯誤,民警也稱不知道;這次再問什么時候有回復,民警稱不敢保證。難怪老人會心生疑惑:“為啥報紙上說的和下面執行的不一樣?”
事實上,公民申請變更出生日期,只要出具有效的出生證件或公證機關的證明,經民警調查屬實后,經批準便能辦理變更手續,根本無須群眾接二連三地跑冤枉路。畢竟,公安部門的戶籍窗口總體上是好的,做了大量便民利民、服務群眾的工作。但張增仁老人遭遇的“辦事難”,也絕非是個別現象。有的地方工作制度不落實,辦事程序、所需手續、辦結時限和收費標準等沒有公示和告知,讓群眾不明就里,跑了很多冤枉路;有的民警宗旨觀念淡薄,對待群眾仍然存在“冷橫硬推”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必須加以整改。
可見,惹想戶籍服務窗口拉近與百姓之間的距離,甚至實現“零距離”,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先,上級公安部門不能滿足于作出“戶籍便民”的規定和承諾,還應該加大檢查、督辦力度,著重解決“報紙上說的和下面執行的不一樣”的問題,不走過場,不做表面文章。特別是,應加強對派出所等基層戶籍服務窗口的教育和管理,對態度不端、辦事不力、服務不周的工作人員,應進行嚴肅查處,直至調離戶籍服務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