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74%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在城市長期居住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不愿意“農轉非”的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而想“農轉非”的主要原因中,子女教育、升學和城市居民社會保障兩項占比就超過70%(10月20日中國新聞網)。
土地是農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在當今城鄉二元體制之下,他們幾乎唯一可以依傍和享用的公共資源。對任何一個農民來說,輕易放棄土地都是輕率的瘋狂之舉。有土地在手,他們的心就會踏實,生活就有重心,如果一朝喪失土地,卻又沒有在城市立足,無法建立起堅實的替代性生存方式,那不啻為一場災難。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么74%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戶籍在,土地就在,土地在,生活就有保障,有退路,經得起挫折和失敗;若戶籍不在了,土地被收回,農村流動人口將被懸置在城市與鄉村之間進退維谷,身份上的惶惑,權益上的落差,將不動聲色地擊潰他們的生活。農村流動人口也是理性的,他們知道,自己的家在農村,根在土地。
而且,相比以前,現在的農村戶籍與土地所代表的意義,已然不一樣。以前的土地只具生存意義,現在則含有巨大的經濟意義與發展價值。城鎮化方興未艾,一旦政府征地,則土地將顯出溢價,盡管征地補償相對來說顯得畸低,但對很多農村家庭來說,仍不失為一筆巨款,可以給生活帶來另外一種可能。如果集體土地入股參與商業開發,甚至農民可以穩定地獲取一筆收入,而與此同時,并不耽誤他們在城市中打拼。如此,對任何一個農村流動人口而言,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誰也不會輕易放棄農村戶籍與土地。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超七成的農村流動人口不愿放棄農村戶籍,反襯出當今城鎮化令人遺憾的基本面目。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深度融入城市之后,依然有超過七成的農村流動人口眷戀著農村一紙戶籍,他們對城市始終抱有一份揮之不去的防范與疑慮。城市總是太復雜,太善變,流動人口就像是附著在城市表面的一層薄膜,歸屬感是奢侈的泡影,由農民真正變身為市民,其間的嬗變談何容易。
可流動人口難道真的不想全心全意融入城市嗎?事實上,這是他們朝思暮想的事情。一紙農村戶籍雖說比以前更具含金量,但畢竟不能寄托整個人生。更何況,孩子的升學、就業和前程顯然不在農村,為了孩子,只要能被城市接納,他們縱然自己受盡委屈亦無所謂。但問題是,城市始終不許諾他們一個公平的人生。城鄉二元分立的體制堅硬如鐵,城鎮化表面上高歌猛進,但掩飾不住內在的遲滯與彷徨。
從1996年至2011年的16年里,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0%上升到50%。但這又如何?數字能反映的東西實在太少,流動人口融進了城鎮化率的小數點,但卻無法融入城市。他們不放棄農村戶籍,城市又為他們的融入設立了多少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