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事件刺痛的不僅是我老家的鄉親。這些年,農村空巢老人在家中暴病無人救助,甚至孤死家中、無人知曉的例子時見于媒體。隨著農村老齡化、空巢化問題凸顯,農村養老不僅是倫理課題,也是一道社會難題。
由此聯想到,《人民日報》日前報道了山東安丘市凌河鎮陽旭村村民自發創辦“老年公寓”,老人們在這里相互照料生活,相互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這種被稱為農村養老的“創新模式”,卻被當地村民認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是村里的年輕人迫于生計,大都外出打工了,老人無人照料;二是鄉村養老院一床難求,連“五保戶”老人想進都需排隊,更不要說其他老年人。
在當下,我國有超過一億的農村老人,依然靠農耕社會的“養兒防老”模式度過晚年。但隨著近年來家庭逐漸小型化,許多農村家庭也正面臨和城里人一樣“一對夫婦供養4位老人”的現實,在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養老已成為許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以前農村養老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土地,而現在種地基本不掙錢,能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就已經不錯了。在物價上漲,醫療、教育等日常消費開支急劇膨脹的情況下,不少農村子女對長輩的養老正變得“有心無力”。
不僅如此,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農村家庭的空巢化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農村老齡化也正進入加速階段。4月9日,世界銀行發布《中國農村老年人口及其養老保障:挑戰與前景》報告指出:中國農村老人比城鎮老人更加敏感與脆弱。農村與城鎮地區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差距預計將從2008年的4.5個百分點到2030年擴大到13個百分點,屆時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口撫養比會達到34.4%,而城鎮地區則為21.1%。
近年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低保、新農合、基礎養老金等救助政策,但是對于許多農村貧困老人而言,這些好政策并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活與養老困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不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與城鎮相比,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很不健全,保障水平較低,老齡服務的制度安排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特別是農村的養老設施普遍落后于城市。許多地方僅有的養老院,不僅設施陳舊、服務落后,也缺乏政府投資和運營人才。但即便是這種養老機構,對于許多農村老人來說,仍然是遙不可及的。
有研究認為,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已遠超前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30多年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優勢也正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而逐漸喪失。如果不能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及時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鼓勵和穩定新生代農民在鄉創業,土地撂荒、村莊凋敝等社會問題將進一步加重,除了危及農業生產和農村穩定,也必然影響到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