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9-18 16:26:33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洪信良
在寧波市江東區福明街道碧城社區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黃蓮蕓,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照顧非親非故的孤寡失明老人王信達二十多年。老人臨終前將自己百萬房產和17萬元的存折交給黃蓮蕓,她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解讀這個故事,有一個最俗氣的角度,那就是所謂“雙心阿姨”——“對孤寡老人獻愛心,對巨額遺產不動心”。也就是說,假如黃蓮蕓在照顧老人二十余年后,接受了老人贈予的遺產,那么她肯定不是“雙心阿姨”了,就連“單心”(對孤寡老人獻愛心),很可能也會飽受某些人質疑。
這樣的動機論會消解世上所有最美的真情真心。我感覺,黃蓮蕓對這種陰暗的心理是了解的,也是心懷提防的。面對王信達真心誠意的遺產贈予,她說:“這個房子我堅決不能要,我是把他當作家人來照顧的,照顧家人怎么能要回報呢?”老人留下的17萬元錢,她都花在了買墓地、辦喪事以及支付墓地管理費上。似乎生怕有人說她用了老人的遺產。
既然她把老人當家人照顧了二十多年,那么繼承“家人”留下的遺產,不是理所應當的嗎?在我看來,黃蓮蕓坦然接受房產與存款,絲毫不影響她“最美阿姨”的形象。只要想想那么多空巢老人有子有女卻無人照顧,再想想“久病床前無孝子”,黃蓮蕓對多年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一個孤寡失明老人的悉心照料,不是用錢能夠計算價值的。老人生活上缺少什么東西,她總是第一時間將物品補齊。老人不喜歡穿買來的衣服,她就搬出縫紉機,為老人量身做衣服。老人身體不舒服了,只要打一個電話給她,她就放下手里的活陪著他去看醫生。說實話,就算是一個親女兒,能對父母做到這一切,也可算很有孝心了。
報道中說,黃蓮蕓和王信達原來都是七里墊村后西河的村民,王信達父母離世又雙目失明后,黃蓮蕓的媽媽和其他鄰居就開始照顧他,等黃蓮蕓長大后,就主動提出由她來照顧王阿伯。也就是說,黃蓮蕓的愛心,是從長輩哪里傳承而來的。小時候的耳濡目染,使愛心得以薪火相傳。這體現的就是鄉土中國禮治傳統的優勢。費孝通說,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禮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這種“主動性”,要說目的,就是孔子說的為了讓自己“心安”。正因如此,拿是否接受受助者的遺產來衡量施助者愛心的深淺,本是對這種鄉土美德的褻瀆。
由小我到大我,推己及人,使鄰人老有所養,這樣的愛心,讓世間充滿溫暖。鄉土中國的道德之美,不該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推土機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