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強總理專門邀請兩院院士和有關專家到中南海,聽取城鎮化研究報告并與大家座談。座談中,李克強總理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
事實上,突出統籌城鄉,保護農民利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漠視統籌城鄉發展,盲目追求高速城鎮化,不僅造成日益嚴峻的“城市病”,也帶來日趨嚴重的“鄉村病”。
中國的“鄉村病”,主要根植于以下“四化”的演變過程,并伴隨著這些過程的演化而加重。
一是農業生產要素高速非農化。快速城鎮化耕地流失造成的數千萬失地農民、“離村進城”的數億農民工,以及上學靠貸款、畢業即待業的數百萬農家學子組成的“新三農”群體,大多處于“城鄉雙漂”,難以安居樂業,正成為社會穩定與安全的焦點。
二是農民社會主體過快老弱化。農村青壯勞力過速非農化,加劇了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問題。“三留人口”難以支撐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三是農村建設用地日益空廢化。農村人走地不動、建新不拆舊、不占白不占,導致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這也反映了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不足。中科院測算,全國空心村綜合整治潛力達1.14億畝,村莊空廢化仍呈加劇的態勢。
四是農村水土環境嚴重污損化。大城市近郊的一些農村成為藏污納垢之地,污染嚴重,致使河流與農田污染事件頻發。
從歷史視野來看,“鄉村病”因快速城鎮化而引發,也必將由新型城鎮化來根治。就當下而言,尤其需要正視問題,周密謀劃,做好頂層設計。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方針。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要協同推進,加快農村改革與發展,激發鄉村創新與創業的活力,促進就地城鎮化、就近園區化和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提升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與競爭力。
加快農村體制機制創新。適應農村人地關系的劇烈變化,加快農村產權、戶籍、社保制度和基層治理機制創新,培育新型農民主體,轉變城市擴張、土地財政對鄉村空間依賴甚至寄生關系,建立平等、互惠、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
貫徹節約集約用地戰略。土地集約化、資產化倒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化,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股份化和宅基地確權流轉市場化模式。創造條件讓農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轉自主權、土地市場收益權,使務農村民、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有保障。
科學規劃引領鄉村轉型。深度探究城鄉發展轉型的動力機制,探索農民、土地、產業與環境協同耦合的模式,制定新型美麗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差別化的戰略,促進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均等化,引領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現代化,逐步實現城鄉等值化和農村生態文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