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尊重科學·著眼未來——汶川地震災后重建9點建議
時間:2008-06-17 10:26:31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田紅星 

論壇嘉賓:
金德鈞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
原建設部總工程師
王秉忱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中心主任
戴    儉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王國華 北京工業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閻少華 北京泰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陸建衡 北京泰中空間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程新明 新日月集團總裁、高級工藝美術師
陳    俊 北京今日潮流企業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浙江商會副會長
程崇山 北京誠必達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董事
李    林 中弘集團總裁助理
王偉武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節能處副教授

論壇主持:蔡義鴻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城市化》執行主編

目前,中國已開始啟動汶川大地震的重建工作,并由30位專家組建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一系列政策也在陸續出臺之中,中央財政今年將優先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后重建基金,海內外各類捐款、救援組織和機構等也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聚集汶川。

對于汶川災后重建既需要經費,也需要時間,更需要智慧,但由于汶川大地震持續時間長、造成損失巨大、影響范圍廣泛、地質結構復雜,因此,怎樣重建一個新汶川既是決策層關心的問題,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5月3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提供技術指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的“汶川重建戰略研討峰會——尊重科學·著眼未來”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來自政府、院校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就怎樣尊重科學‘著眼未來’重建一個新汶川新家園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并就汶川重建提出了9點建議。

建議1:充分收集抗震救災信息

金德鈞:搞好汶川重建,充分收集抗震救災的各種信息是基礎性工作,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地震、研究建筑物抗震等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要充分收集抗震救災的各種信息。事實上,全世界的地震專家對地震的研究、認識還處于很不自覺的階段,大量的結論性意見都是從地震實踐、經驗來積累認識的,因此在這樣一個階段,把這些信息很好地收集起來進行研究,讓人類對地震進行再認識是非常必要的。收集信息,主要對國家建筑設防標準區劃進行重新研究,要把大輪廓、大區域問題重新考慮。我國原來對醫院抗震設防標準要求很高,但是學校的抗震標準還不夠。因此,學校的抗震設防標準要在現在基礎上提高,爭取把以后學校的建筑變成災難發生以后的“避難所”。

閻少華:災后救助之后,對現場的處理要講科學;對震毀的建筑資料要做好收集與保存,以便我們事后開展調查和審查。

建議2:科學選址規避地質災害

金德鈞:選址問題是災后重建第一位重要的問題。在選址上,一定是要當地重建與適當遷移相結合。當地重建要把兩個問題搞清楚: 第一就是地震的斷裂帶要搞清楚,重建時就不能在斷裂帶上蓋房子。例如成都和雅安離震中的距離,前者近,后者遠,而雅安縣損失重。第二要把地質災害進行認真評估。發生地震后,要把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進行充分評估。

王秉忱:要切記三峽庫區奉節、巫山、巴東等移民遷建城鎮選址的教訓,如同移民遷建城鎮選址那樣,災后重建的選址首先要考慮到地區地質條件的穩定性,要盡量規避可能發生的包括地震在內的地質災害。在選址的時候必須要慎重考慮水資源環境和污染問題這些因素。

由于大地震使山區穩定性降低,形成大量新生地質災害,再加上余震不斷,又開始進入主汛期,給下一步災后重建帶來重大困難,例如堰塞湖就是個大問題。我們對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工作,要下大力氣做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災后重建的規劃設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程新明:中國有30%的國土處在地震帶上,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損失是可以減小和避免的。中國有條件采取“免震”措施,因為中國70%是沒有地震的,我們可以往這一些地方遷移,要吸取唐山在重建過程中沒有避開地震斷裂帶的教訓。

建議3:規劃要注重整合資源

金德鈞:汶川有寶貴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在災后重建規劃上,要考慮自然和社會因素,在產業結構定位上,要尊重當地特色,適時地發展旅游產業,尊重并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

汶川重建的規劃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自然狀況;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要注意保護旅游資源,要留下地震保護遺址;在這個基礎上,把川西城鎮布局統一優先考慮,然后再做進一步的城鎮規劃。

戴儉:在規劃過程當中,要提出安居。安居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安全;二是安心。重建家園要解決生活和生存問題,要有持續生存和生活的依托,否則,這個城市會沉淪下去。汶川這個地區,當時打過“工業強縣”的口號。實際上,它的旅游資源非常好,通過旅游比較容易解決生存和生活問題。十萬人的縣,在中國非常多,我們沒有必要都去做工業,應該著重尋求適宜本地區更好發展的經濟模式。

王國華:在產業結構定位上,應當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資源特征與地質地貌特點,適時地發展旅游產業,而不要搞重化工建設和有害于環境的產業。要尊重并保護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汶川一帶旅游資源豐富,是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好地方。

災區重建還有一個方式方法的問題。比如民房建設,是政府一手包攬?是給一家建筑公司統一承建?還是允許同村莊或臨近的幾家互助建設?麗江大地震的重建經驗值得借鑒。對于發展旅游產業的地區,即使是民房和鄉村道路的建設,也要考慮旅游景觀的問題,這些區域的集鎮、村落的藍圖規劃要著眼于未來旅游產業的發展,不要搞千篇一律的模式,而要把景觀建設與鄉村規劃以及城鎮民居建設結合起來。

程新明:在重建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重建區的“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因為這直接關系著未來地震損失的大小。

王偉武:不適宜建高層建筑,也不適宜采用磚土結構,我主張可以借鑒旅游地區的開發建設模式。

建議4:建筑形式要有利于抗震

金德鈞:建筑形式要注意兩點:一是城鄉建設不能千篇一律,城有城的情況,鄉有鄉的情況,要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而且要充分的利用勞動人民多年積累、利用自然之力為人類生存服務的好的建筑形式,不能一刀切,不能都蓋鋼筋混凝土的房子。二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要就地取材;對抗震極為不利的建筑形式,用業內的話來說,極不規則的建筑形式,包括平面的不規則建筑形式,我們要慎而又慎,違背自然規律的房子不能建。

程新明:重建還要科學設計。我到中東看了沙特迪拜最高的建筑迪拜塔,建筑形體像我國云南民族樂器蘆笙。迪拜當地的人跟我們介紹,只要世界上哪一個建筑超過它,他們就要往上加。其實我看那個設計師是為了抗震,那個高塔形成了一個三角型的穩定結構,可能遇到強震其它的高層建筑都倒了,但它可能不倒。震區建筑不僅要精心選址,還要采用抗震的形體、科學的結構、輕型安全和節能環保的外墻材料,避免倒塌和人員疏散時墜落傷人。

閻少華:在建筑上,之所以會有那么大的浪費,主要在于過于注重建筑的外觀,一些新奇建筑甚至是反自然的。發生地震主要是因為不平衡,通過地震達到平衡了。以前的房子都很尊重平衡,沒有嘩眾取寵等帶來反地心力的造型。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再強調規范,建筑造價太高了。據了解,抗震每提高一度,造價差不多提高20%以上。現在重災區,60年代蓋的房子只有裂縫,沒有塌,這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雖然直到唐山大地震,我們才研究出構造度等,但此前建造的房子,包括西部相對落后的地區,房子也有不塌的,但它一定是很均衡、很適應自然的房子。從建筑學里面來談,建筑學里面有重學理念,結構上再加強,如果沒有重學理念,也是巨大浪費。包括建筑具體的設計,具體細節,結構形式,建筑材料等等都跟形式有關系,空間也跟形式有關系。如果這些關系處理好了,建筑就非常抗震、非常節約、也非常美。

建議5:基礎設施要充分考慮抗震要求

金德鈞: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基礎設施,例如交通網絡、供水排水、電力供應、通信保障等公共基礎設施等卻顯得十分薄弱,因此科學合理建設公共配套基礎設施,滿足抗震要求,增強災害出現后的應急措施和能力意義重大。在年初,冰雪災后之后大家談到了要抗冰災、雪災,汶川地震后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要充分考慮抗震的要求。

閻少華:消防人員、解放軍、武警官兵和總理等相關人員第一時間去了現場,這個時候,指揮非常重要。因為地震造成各個地方交通、通訊中斷。我們也在反思,通訊完全是斷了,在應急的情況下,能不能保證通訊暢通,這是非常關鍵的。比如說災區需要什么,大量的救援人員和物資是不是安排到位。現在通訊好像非常便捷,可一旦出現地震,就癱瘓了。小時候看電影,戰斗英雄用的是微波步話機,在惡劣環境下,都能夠與外部保持通訊聯系,雖然比較笨重,但很有效。

程崇山:以前無線電可以用,這一次卻不能用,以前用“大哥大”的時候,信號也很好,可現在由于有了的數字電話,把模擬電話完全去掉了。地震受災的人民,他們用生命喚醒了中國國民的愛心,同時喚醒了中國民眾安全意識的重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定要達到抗震的要求。

建議6:科學處理震后廢墟垃圾

金德鈞:處理汶川大地震中遺留下來的大量垃圾和廢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這里面既要處理好埋在廢墟下面人的問題,還要處理垃圾防疫問題。日本有一個辦法,將垃圾扔到海里,填海造地。我們該怎么辦呢?我想,最簡單的辦法是往山里扔,但這是最笨、最不合算的辦法。

閻少華:在救助、搶救完之后,我們對現場處理要科學。在廢墟的現場,要一步一個環節,而不是簡單地拿推土機一推,這需要一個系統和一個計劃,也許有一些地方會遺棄,可能時間很緊,沒有那么大的人力,但還得需要專家。因為過快地處理,證據沒有了,同時帶來了很多垃圾問題。生活垃圾的處理,在現代城市當中越來越尖銳,在一個災害地區,問題會更加尖銳。大災之后有大疫,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

建議7:加強對建筑隔震抗震研究

金德鈞:要認真研究、并且實施適應我國國情在建筑方面的隔震、抗震的辦法和措施。事實上,我們國內專家寫的書也不少,建筑抗震各種結構等各種書都有,但是原來我們比較注重的是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對這兩類建筑,建設部對抗震設防要專項審查,通不過就不能建;10層以下的建筑,不太注意,或者要求不高。

陸建衡:從力學上來說,一個建筑物從抗震上必需要求結構有足夠的剪力墻。剪力墻在結構分布中,不能把距離拉大了。現在通常情況下是3.3米、3.5米的開間。在寫字樓、辦公樓和住宅樓房當中,基本上都是3.3米至3.5米就得有一道承重的隔墻或鋼筋混凝土隔墻。

在地震爆發的時候,因為地震沖擊力產生了對建筑結構的剪切破壞力,而這些必需設置的隔墻將產生抵抗地震沖擊剪切力的作用。目前很多學校教學樓的教室都是大開間,基本上都在10米左右,階梯教室、會議室、大禮堂(會堂)都在15米以上,有的是幾十米甚至百米以上,這些大空間建筑因使用要求,不可能是3.3米3.5米設計隔墻,肯定是大空間了。這樣一來整座樓沒有足夠的剪力墻,地震來的時候,只要做認真的結構受力分析,這一個樓倒塌可能性很大。如果質量再不過關,那就倒塌無疑了。

現在的建筑體系是上部結構與基礎為整體插入地球,跟橋梁最開始搞建設一樣,為整體結構一樣,火車一振動,橋梁沖擊橋墩,就有破壞倒塌的危險。建議建筑物要搞減震和避震。地震對建筑的沖擊是對建筑基地造成毀滅性打擊,如果對基地造成了沖擊,建筑就抗不住,對多層建筑,像教學樓、會議室、大會堂等,造成的威脅非常大,因為這些建筑的承重不是很大。這樣的樓要隔震很費勁,所以要避震。在建筑物的四周,將地震沖擊破壞力的傳遞路線,全部切斷,要做成避震,把地震給避開。地震沖擊力要通過,我不能阻擋你,可以避開你。學術上一句話,“剛柔性結構動態平衡體系”要走這一條路了。橋梁走了這條路,而且走得很成功。建筑結構也應盡快完成“剛柔性結構動態平衡體系”,避免將來再一次發生大地震時發生滅頂之災。

建議8:增強防災意識 建立應急機制

陳俊:從雪災和地震這兩個大災難中看出,整個國家整體的防患意識比較單一、應急體系比較單一,一垮全垮,一沒全沒。我們要建立立體的、多種防范體系,并且對國民加強居安思危、防患意識的教育;要讓大家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這樣在大災大難面前、在突發事件面前我們就能夠少受損失、少遇難幾個人。因為人是最寶貴的。我們不妨向地震中校舍沒有垮塌、人員沒有任何傷亡的最牛的校長學習,定期搞幾次模擬演習。即使大災和突發事件來臨,我們立體的多重應急體系就立刻會發揮作用。國家要建立多重立體的防患體系,加強對國民居安思危的教育,這項工作不僅任重道遠,而且更為迫切。

李林: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公共應急避險機制,要有公共應急避險場所。換句話說,這次地震發生的地方是人口相對稀少的汶川這樣的小城市,如果在成都、重慶、北京等這樣的大城市,我們會面臨什么樣的問題?這就有公共應急避險的問題。除了加強國家的教育和整體社會體系建立,從建筑場所來說,我們要有意識提供應急避險場所。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比較超前,它把城市里面的公園、學校作為應急避險的首選場所。災后重建的時候,針對大城市各種建筑的設計規劃要把應急避險考慮進來,在公共場所,像學校、醫院做強制的高要求,把應急避險場所放在最高位置。

 建議9:探索城鄉統籌一體化之路

金德鈞:要把災后重建作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重要案例進行研究分析,不僅僅要研究汶川這一地方,還要包括搞城鄉統籌一體化的地方,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應該研究的重點課題。

蔡義鴻:對于汶川重建我有兩個思路:第一,汶川大地震災區,探索城鄉統籌新思路。要利用好“成渝城鄉統籌試驗區”這一政策,使汶川地震災區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有所突破,在重建中把改革農民工制度作為統籌城鄉的結合點,逐步推進戶籍、社會保障以及財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在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全面加快重建步伐,實現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第二,汶川大地震災區,實行農民用土地換社保。汶川大地震災區,可以根據各地不同情況,探索多種形式的統籌城鄉社會保障模式,形成各自做法與特點。一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換社保,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模式;二是可以推行“雙放棄”換社保,鼓勵農民向城鎮集聚變成了城市化的受益者,變成城市戶口;三是在汶川大地震災區范圍內,對征地農轉非人員實行的土地換保障、退費進社保、政府給補貼、納入養老醫療,社會把這一些人養起來,他的代價是用土地換養老。

李林:不能簡單地原地重建。重建之后,那些人很短時間之內靠大家的救濟、靠捐贈和政府支持能夠生存,這是“輸血”,但要長期發展,還要產生自身“造血”的機能。基于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可以從戰略、全局的高度,疏散、遷移一批,留下一批,遷到適合居住和以后群眾生產生活的地方,可以考慮東部的一些城市群,或者在四川省內解決,把以前的郊區或者農村的人口遷移到城市,這是適合城市化發展的前景。留下來的要把土地資源利用相結合,把零亂、分散的農村宅基地,形成積聚效應,不要再這么分散在各個地方,集中之后,有一個規模效應的問題。城市化除了遷到城市外,當地重建的時候,還可以考慮把城市文明等引進來。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