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熱衷于造“新城”,動輒規劃數十平方公里的新區、新城。不可否認,城鎮化進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不少“新城”成為“空城”。房地產泡沫蔓延的風險、土地資源浪費的陰影、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隱憂,也漸漸浮現。(9月3日《人民日報》)
建造新城,本是城市繁榮的象征。好的新城,也確實能夠拉動地方經濟,給予人們更好的城市生活。但如果欠缺長遠規劃,欠缺配套設施。再美好的圖紙設計,最終亦可能變成“鏡花水月”。從新聞報道來,不少城市的新城,已經浮現空城危機。入住率低,“炒房客大量甩房”,“配套設施不齊全”,種種讓人焦慮的現實,逼迫這些業主們打起“多少錢買的多少錢賣給你,只要不賠錢就行”的算盤。
然而,市場沒有給予他們解套的機會,面對可能爆發的房地產泡沫,業主們已經站在了一個漩渦中。而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第一線的業主倒下,由此而來的“蝴蝶風暴”亦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這些地方政府將面臨一場底特律式的債務危機,而多年來數以萬計市民累積起來的城市元氣也會因此遭到重創。
地方政府,絕不是缺乏遠見,看不到房地產泡沫的風險。相比較可能潛在的風險,多數官員更傾向于擁抱房地產帶來的“繁榮”。畢竟,全國主要城市的房價依然堅挺,《國際金融報》昨日刊文就指出,全國100個城市的住宅平均價已連續15個月環比上漲。顯然,從短期來看,房地產業的冬天很難驟然降臨。所以,相比較任期短,卻又試圖“功成必當在我”的官員而言,投資興建新城,便成了響應城鎮化號召,多出政績、快出政績的“務實”選擇。
而如果從推動城市繁榮的角度考慮,部分官員的這種打算也無可厚非。城市人口基數總在不斷膨脹,而城市的基礎設施規模也應當配套增長。更多的新城,更好的衛星城市,都有助于分擔中心城市的人口壓力,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不過,盡管這種思路在理論上站的住腳,但從實踐來看,卻仍潛伏著一個名為“立桿見影”的陷阱。
建造新城,明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果要建,就必須充分考慮本地方實際,充分考慮資金承受能力,充分考慮項目建設的連續性。但對這些新城變空城的主政者而言,一面是大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熱鬧以及快出政績多出政績的誘惑。一面是國家對大城市房產市場的調控,房產游資大量涌向他們手中的新城項目。在一連串的利好因素面前,這些渴望發展,渴望做出成績的主政者們又怎能安下心來,謀求科學發展?
亡羊補牢,猶未未晚。發生在部分城市的空城現象,盡管令人惋惜,但對于正處在城鎮化建設關口的官員們而言,卻是一堂很好的教育公開課。從這堂課中,已經建造新城的主政者可以及時地采取措施彌補不足。正在建造新城的官員們亦可推出更全面的對策防患于未然。而更加重要的是,他們都應借此看到自身的浮躁病,從而在今后開展工作時,注重更好更全面地吸納專家與市民的意見,以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工作作風,為城市居民謀千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