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熱衷于造“新城”,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不少“新城”成為“空城”。房地產泡沫蔓延的風險、土地資源浪費的陰影、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隱憂,也漸漸浮現。
據《人民日報》報道,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熱衷于造“新城”,動輒規劃數十平方公里的新區、新城。不可否認,城鎮化進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不少“新城”成為“空城”。房地產泡沫蔓延的風險、土地資源浪費的陰影、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隱憂,也漸漸浮現。
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其實是繞不過的檻。無論是發展各種現代產業,還是降低交通商業物流成本,都需要資源、人才的聚集,這也正是城市形成最本原的動力。除了居住和產業發展驅動之外,隨著市民階層收入的提升,休閑度假需求也會應運而生,一些海濱度假新城的生長,也同樣不乏強烈的需求。
不僅如此,既然當下的城市人口仍然在不斷增長,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需要進一步城市化。這邊廂現有城市的容量也越來越接近飽和,市民則受夠了城市的擁擠,那邊廂農村人口進城也仍然是大勢所趨。造城則有望提供更多的產業空間和棲居之所,如此兩廂情愿的好事,實在應該一拍即合,并盡快撮合才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政府的造城沖動,要說未嘗不是在順應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甚至還是在為其助一臂之力。
然而,何以“新城”竟然成了“空城”,有著“一線海景”,號稱“拎包入住”海濱度假小鎮,卻無人入住呢?不難看出,當下的“造城”運動,盡管的確不乏需求,但簡單地由行政指令畫個圈,各種金融城、智慧城、產業城、度假城便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行政權力是否真的如同“神筆馬良”那般神奇,能夠點“城”成金,恐怕并不能過于樂觀。而現實中的行政化“造城”,與其說是順應了發展規律,出于改善民生福祉的考量,毋庸說是有著另外的利益算盤。
事實上,既然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羅馬更非一日建城,“造城”顯然不是舍得砸錢便能按時完工,更不是蓋好了樓便算完事兒。假如城市的公共配套無法跟上,無論生活功能還是工作機會,都付之闕如,所造之城,其實與產業和棲居這些城之為城的最基本功能完全無關。而這樣的“造城”運動,滿足的只是GDP的欲望,追逐的也只是政績指標。“造城”背后的原動力,其實全都與“城”無關。而一些地方官員,打著發展地方經濟的“造新城”旗號,實則卻行強征公民的土地及其物業,而之所以如此積極,其實不過是因為背后充斥著權力的交易與資本的盛宴,至于“造城”過程中的普通公民的權益,在資本和權力的天平上,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根本就不會予以考慮。
可見,當本該由需求來驅動的城市化進程,卻日漸本末倒置成了行政驅動乃至投資拉動;城市化本該只是為經濟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卻最終成了經濟發展的全部,甚至成了其中最有利可圖的環節。如此“造城”,更多關乎的只是地方政府與官員們的政績,而與民生與棲居的本意背道而馳、漸行漸遠。于是乎,在利益訴求和政績沖動的合力之下,客觀規律與需求早已被拋諸腦后,造“新城”日漸成為一出角色錯亂的鬧劇,也就并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