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城里人,曾是很多農村人的“夢”。但近日,國家統計局洛陽調查隊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因城市生活成本高,就業困難等原因,只有33.6%的農民工希望落戶城鎮。而近兩年來,洛陽市進城農民工返鄉就業現象開始凸顯。然而,“逃避城市”并沒有解決農民工的“煩惱”。另一份調查中顯示,因信息不暢、就業機會有限,多數農民工返鄉后收入較之外出打工差距很大。(8月17日 《大河報》)
僅有33.6%的農民工希望落戶城鎮,家統計局洛陽調查隊的這份調查數據,顯示了農民工想成為城里人的沖動不那么強烈了。這個結論讓不少讀者詫異:曾一度光鮮的“城里人”身份,何時成了農民工朋友眼中的雞肋?
生活成本高、子女入學難、就業環境差等,導致了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空間變得逼仄,返鄉現象開始凸顯。或許,大家都對這一現象表現出了驚詫和擔憂,但是,我要說,農民工“回流”,不該是稀罕事,大家都一股腦的往城市鉆,反倒有些不正常——農村,為何不該成為吸引城里人的利器?
首先,城市與農村的差別,體現在基礎設施、交通、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的便利上,當然,就業的前景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不過,當農村的諸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越來越健全越來越強大的時候,農民工“回流”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其次,城市的功能和資源是有限的,無限擴大的城市版圖,不利于城市的管理,也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再者,配套的服務和基礎設施若跟不上城市人口膨脹的步伐,政府必然要因此而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甚至是岌岌可危的社會矛盾。所以,雖然應當寬容地看待農民工扎根城市,但所有農民工都躋身于城市,未必是好事。
我們一直在努力地淡化戶籍的藩籬,讓城市人和農村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發展的紅利,其實,我們也該淡化地域的差別和歧視。這就是說,我們應當強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便民服務,并增加一些城市所具備的管理功能,多給農民工創設在家打工的機會,這樣一來,也有利于消除空心村、留守兒童、臨時夫妻等令人尷尬的社會問題,促進農村與城市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