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13年,受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委托,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展了“城鎮化進程中的村莊變遷”調查。結果顯示,42.9%的被訪者對“落戶城鎮意愿”問題表示“說不準”“不清楚”,而明確表達了希望落戶城鎮的農民工家庭所占比例僅為50.5%,另有6.6%的農村家庭明確表示“不會到任何城鎮落戶”。同時,在已經轉為城鎮戶口的15%的受訪者中,存在一定的強制現象。
到城市工作、生活和學習,可以說是所有農村人都一直向往的事。不然,改革開放后,會有成千上萬的農村人飛赴城市。雖然絕大多數農村人進入城市以后,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吃的是城市連看都不愿看的飯,住的是城市人捂著鼻子走過的“屋”。但是,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工作著,幸福愉快地生活著。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雙手,使自己成為一名城市人。
然而,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們,城市與他們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城市給他們帶來的,除了多一個掙錢的機會之外,再沒有其他更多的好處。相反,歧視、不平等、不公平等現象,卻讓他們對城市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沒有美好的想象,甚至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很多的心靈創傷。
特別是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條件的惡化,生活成本的增加,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了。一部分農村人開始反思,城市真的比農村好嗎?到城市工作、學習和生活真的那么重要嗎?
于是,一部分農村人開始返鄉,開始在家鄉的土地上創業。他們要用新的方式,改變自己對城市的看法,也改變城市人對農村人的看法。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雖然沒有能夠馬上趕上城市,但是,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村的生活,已經與城市相差不大了。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已經相當的小。
問題是,農村人的這些善良愿望,沒有能夠與政府形成互動,接下來的相當一段時間,出于政府利益的考慮,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強行將農民“趕”進城市之風,通過征地拆遷等手段,剝奪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經營權,使他們被城市化。
緊接著,這些原本已經過上小康生活的農民,也再次步入了貧窮的行列。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農民對城市不感興趣,或者沒有想清楚要不要進城生活。除了第一代農民工沒有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成為一名“合格”的城市人,沒有享受到進城務工帶來的快樂,沒有與城市人一樣享受種種社會福利之外,就是近年來被城市化帶來的“因城返貧”、因城生活水平下降、因城心理落差更大。
都說戶口很重要,但是,很多有了城市戶口的農民,在就業、子女入學、看病等方面,仍然“享受”的是農民的待遇,城市并沒有真正向他們敞開胸懷。那么,這樣的進城,又有多大意義和價值呢?
既然農村人對城市已經沒有過去那么向往了,為什么還要為了政府利益的需要,為了所謂的城市化率,硬將他們“趕”進城市,讓他們徒有虛名呢?
所以,新型城鎮化提出實現人的城鎮化的目標,是非常符合當下中國的實際的。而要實現新的城鎮化就是人的城鎮化的目標,也不要延續過去“農轉非”的老套路。所謂“農轉非”,不過是套在中國人頭上的一副枷鎖。真正的城鎮化,就是公共服務平等化、社會福利全民化、社會保障全員化,而不是分出個三六九等。
沒有了這方面的差別,城市和農村也就沒有多大區別了。至于硬件方面,農村人一旦有了這方面的認識,也就會自覺地去創造了。
所以,農民對“農轉非”有焦慮的問題,政府當深刻反思,分析一下問題到底出在何處。要知道,帶著這樣的焦慮,廣大農民是容易對城鎮化產生抵觸情緒的。一旦抵觸情緒蔓延,就會直接影響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影響城鎮化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