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區一個網絡論壇持續7年的愛心助學項目今年仍在有序進行著,版主摸清貧困生情況并在網上公布后,一位網友給高淳區的貧困孩子捐了2萬斤大米。為了不讓這些大米因天熱而壞掉,高淳區政府機關、商家、普通市民,展開了一場“全城買米”行動。短短幾天,2萬斤“愛心米”變成了5萬多元“愛心款”,送到了愛心助學賬戶。(《新京報》8月21日)
猶記得,今年年初,在鄭州街頭上演過一個“一碗陽春面”的動人故事。面對身患骨癌的面店老板李剛“來我店里吃碗面”的發帖求助,素不相識的人們紛至沓來,網友們互相邀約:吃面去!組團去!必須去!抱團體驗一碗面里的溫暖,這一行為迅速擴展成“全城吃面”救助李剛的善舉。半年剛過,從鄭州到南京高淳區,“全城買米”愛心助學的善再次鋪滿街頭,讓溫暖從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升起。
社會需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慈善有著一份特別的執著與敬意,它不僅僅緣于素昧平生的人給了受助者以援手和尊嚴,更在于慈善對每個人都不可或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離群索居;每個人都可能有旦夕禍福,今天的助人者,也有可能是明天的受助者。慈善就是這樣在予人援手和尊嚴的同時,為自己的尊嚴持守未來的安放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講,“全城買米”的慈善布施,以其廣泛的參與性、可傳播性和心靈教化,其價值甚至要超越簡單的捐款。這種全城參與式的“間接慈善”,向市民至少傳達了兩個基本的慈善理念:一者,慈善不全是比爾·蓋茨般的恢宏偉業,也有普通市民力所能及的生活化敘事;二者,有錢可以出錢,有力可以出力,任何一個人心向善的舉措,都是慈善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南京高淳區街頭,不只是政府機關、商家、普通市民“全城買米”,這訂購熱潮讓捐贈者感動不已,放棄已經裝車發往高淳的庫存了2個月的大米,重新加工了2萬斤新米運往高淳;是商家放下正常的業務經營,欣然提供無償的場地使用和送貨服務;是交警部門特許裝了10噸大米的貨車進城……難道還有比這更能打動人心、溫暖人心的全城行動嗎?與其說是一場“全城買米”,莫如說是一次波及面甚廣的守望相助理念的播種與布施。
如今的社會戾氣時而在不確定的時間和地點爆發,此類慘劇的頻發讓人痛感風險社會系數的增大,從廈門到安陽,從公交車到街頭不相干的嬰兒,魔鬼般的風險似乎就在我們身邊潛伏。個中原因不可盡數,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街頭流淌的善越多,街頭潛藏的風險就會越小。在喧囂的街頭,實際上存在著善的正能量和惡的負能量之間的博弈與對沖,就看我們站在哪一邊。
從這個誰也不能置身其外的意義出發,社會需要“全城吃面”、“全城買米”這種守望相助的最美榜樣,讓汩汩流淌在街頭的善,去馴化和溫潤人性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