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局獲悉,為我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描繪科學藍圖,市規劃局委托專業調查機構進行了《2013年成都市城鄉居民城鎮化基本情況抽樣調查》,經過數月調查和科學分析,目前調查報告已經出爐,并已運用到正在優化完善的《全域成都城鄉總體規劃》中。據悉,從調查報告來看,近七成居民希望加快城鎮化,并且就地城鎮化意愿十分強烈。
報告結論
新型農村社區:
收入增加三成 消費拉動內需
調查報告顯示,具備城鎮功能的新型農村社區助推城鎮化建設。
集中居住后,居民務農比例從54.5%降至28.9%,而務工、個體經營等比例均有所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明顯增加,“務工”代替“務農”成為居民收入的第一來源,家庭年均收入增加了32.2%。
城鎮化過程中,新型社區居民成為推動內需的重要力量。集中居住后,居民戶均年消費支出額增長了48.90%。各項消費項目中,除購買農用物資支出有所減少外,其他各項支出均有所增加。
居民享受到了更完善的公共服務,居住條件得以改善,76.6%的居民對此表示滿意,75.9%的居民認為集中居住后務農(生活)較為方便。但網絡、天然氣、大型商場、養老設施等尚未滿足居民的需求。
鄉鎮人口快速聚集
產業發展還不夠
從調查來看,小城鎮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吸納大量農村居民,促使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是經濟社會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
鄉鎮城鎮人口增長要快于城區,成為人口集聚的重點。88.5%的鄉鎮按照標準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給水設施、電力、通訊及道路設施配套逐步完善。84.6%的鄉鎮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逾八成鎮區居民對當前居住條件感到滿意,平樂鎮、濛陽鎮、榿泉鎮三個鄉鎮的居民滿意度達100%。
鄉鎮產業發展尚未跟上場鎮規模擴大的速度,居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機會還不充分,還有18.4%的居民“沒有就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尚未完全滿足鎮區居民需求,三圈層鄉鎮居民對公共服務設施的訴求明顯強于二圈層,突出表現在“就業技能培訓中心、文體活動場所、大型商場”三類設施。
69%的居民
希望就地城鎮化
調查顯示,居民對城鎮化的意愿相對比較集中,69%的居民希望加快城鎮化,而且就地城鎮化的意愿強烈。
大部分居民打算留在本鎮、本村就業。超過七成的鎮區居民未來5-10年不打算換工作,多數社區居民打算留在本村或本鎮務工或務農,農村散居居民未來5-10年的就業首選仍是在本村或本鎮務農、務工。居民大多數打算穩定居住在現住所,有搬遷意愿的首選搬遷地也是本鎮或本地新型社區。
此外,中心城區對外來人員就業的吸引力較強。在蓉務工人員中近半數是成都市外戶籍,一圈層的外來務工人員逾七成。
郊區縣城對務工人員購房的吸引力較強。半數在蓉務工人員有購房可能,成都市郊區縣城是其購房首選地,其次是成都市中心城區及農村老家的新型社區。
調查背景
規劃前問需于民 把公眾意見融入規劃
據市規劃局總規處副處長蔡紹田介紹,這次城鎮化抽樣調查是為深化完善《全域成都城鄉總體規劃》服務的,通過這種“問需于民”的方式,真正實現了“開門辦規劃”,在規劃之初就了解到群眾真實的需求,把群眾意見、意愿融合到規劃中去。
按照市委對“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部署和安排,年初以來,市規劃局啟動了對《全域成都城鄉總體規劃》的深化完善,涉及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布局等。
規劃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素材,“以往,主要是對統計年鑒、縣志、歷史資料以及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進行集納,形成規劃后再公開,請群眾來提建議。而這次,我們采取的方式有了本質的變化。”蔡紹田說,在常規收集資料的同時,市規劃局委托第三方專業調查機構,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調查,把調查結論作為規劃的依據之一,“這樣問需于民,群眾的意見、意愿,在規劃之初就能得到采納,規劃也更加‘接地氣’。”
針對農村空心化現象、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關鍵要素,市規劃局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中,把城市、鄉鎮、農村、工業園區的普通群眾、鎮村干部或管委會干部作為調查對象,區域劃分根據成都特點,山區、丘區、壩區的比例為3∶3∶4,通過走村入戶、定向調查、隨機攔截等方式,使調查更具代表性。初期設計調查5636個樣本,實際調查量為6438個。調查中還運用統計基礎數據作為支撐,增加了實際樣本量。
調查初步成果出來后,市規劃局還組織人員對其進行了評審。除了專家外,還特別邀請了城、鎮、村、社區的公眾代表。這些“民間評審官”,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包括“按圈層分類比較鄉鎮、新型社區和散居農民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交叉分析散居居民和新型社區居民在收入和支出上的橫縱向比較”等等。采納這些意見后,最終的調查結果于日前出爐。
成果運用
以產業為基 做大小城市
據蔡紹田介紹,該調查結果已經運用到正優化完善的《全域成都城鄉總體規劃》中。
對城鎮體系的優化中,明確了城鎮化重點在二、三圈層,提出了構建雙核、衛星城、縣域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的結構。“近七成居民希望加快城鎮化”的調查結果,為這一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農村居民進入新型社區集中居住后,有效地拉動了內需,“而且從調查來看,集中居住后有產業支撐的,居民收入都提高了,相應的消費也提高了,這說明就地城鎮化的路子是正確的,但亟須產業支撐。”居民們支持就地城鎮化,且希望就近就業,“這也要求我們要把小城市做大,緩解中心城區的壓力。”據此,規劃選擇有成熟產業支撐的城鎮做大、做強,除傳統的新繁、安德、萬春外,竹篙、沙渠等也進入了規劃師的視線。
根據調查得到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達不到三圈層居民需求”結論,規劃還將適時進行優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