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131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1%,和10年來最低增速持平。專家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表明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也是經濟轉型所必須面臨的“陣痛”。各部門應為民間投資創造更好環境,并鼓勵社會高效、高質投資。
經濟缺少“興奮點”致投資持續下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呈現出連續下降的態勢。其中第二產業投資78052億元,增長15.6%,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各地基本保持“不刺激”政策,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都沒有明顯起色,而面對工業品的不斷下滑(PPI已連續16個月同比負增長)和并不寬松的貨幣政策,工業企業的投資意愿并高,“目前難以找到效益高的行業”成為企業家的普遍反映。
但總體而言,相對鋼鐵、煤炭等眾多國有企業把持的行業,多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新興行業的活力相對較強。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3.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3.7%。
數據顯示,民間投資在交通運輸、水利設施、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投資仍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成為支撐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
投資增速下滑應理性看待
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其中二季度更是降至7.5%,從推動力來看,投資下滑是重要原因。專家認為,應理性看待投資下滑現象,其既與我國自身經濟轉型有關,也和國際經濟大環境有密切關系。對于投資對穩增長的作用,不可過度依賴,但也不能盲目“去投資化”。
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呈現逐步回落態勢,5月份我國外貿增速僅為0.3%,6月份則進一步下滑至負增長2%。“全球總體需求不振導致出口依賴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意愿不強,但應該看到這個現象帶有全球普遍性,并非僅是我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
從我國自身經濟發展來看,一些專家認為,經濟的轉型升級,投資下滑是必然的“陣痛”。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等低質量、低效益項目投資在萎縮,但新興增長點又有待壯大培育,因此“投資增速下滑在所難免”。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認為,固定投資增速放緩與我國宏觀調控有很大關聯,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方式也無法撬動中國實體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投資降速、調整結構、刺激消費將成為今后政府部門的重點工作。
過度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弊病已充分顯露,貨幣超發、債務積累、環境污染、產能過剩都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投資本身是“中性”的,一些效益高的投資還應鼓勵,不能“因噎廢食”。
經濟學家林毅夫近日表示,消費的持續增加以收入增長為前提,而后者有賴于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來源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兩者都必須以投資為載體。
經濟轉型如何“危中尋機”
專家認為,在固定資產投資減速的背景下,為更好地穩定增長,各地應更好地創造營商環境,鼓勵民間資本從虛擬經濟轉向實體經濟,同時引導合理消費,進一步提升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技術革新和研發投入的加大也使得一些企業正逐漸擺脫危機,這將成為越來越多陷入困境中的企業當下的選擇。有著69年歷史的黃海造船有限公司是全國八大漁輪修造廠之一,在全球造船產業不景氣的嚴峻形勢下,這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在建和手持船舶訂單依然達到169艘。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省市采取措施改善本地營商環境,以更好地吸引企業投資。今年6月,山東省工商局發布了放寬企業經營范圍核定條件,支持企業連鎖經營等30條措施;廣東省深圳市也通過設立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等舉措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鐵崗說,地方政府部門應盡快落實民間資本進入更多壟斷行業的細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這些領域的競爭,從而將當前民間存量資金吸引到實體經濟中去。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投資空間需要繼續加大投入。“國務院研究部署加快棚戶區改造,或成為同時實現穩投資、調結構、護民生的利器,社會資金亦被鼓勵進入相關項目。”交通銀行(行情,問診)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