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從事公益工作的張云明在網上發布了一組圖片,內容為云南麗江永勝縣東山鄉東江小學學生用江水泡飯。有網友表示,看到圖的瞬間就淚崩了,并質疑當地相關部門不作為。此后,張云明向記者表示,圖片被誤讀了,東江小學執行了營養午餐計劃。該校校長也稱,吃飯時,學校供應湯和開水,學生接江水泡飯是生活習慣。
“江水泡飯”是不是“生活習慣”?綜合網上相關信息和部分曾經有過貧困地區教學親歷者的看法,基本可以確信。那位校長所稱的“生活習慣”和“最近天氣太熱”兩大因素,也并非牽強附會或信口雌黃。
“江水泡飯”的習慣真相或非妄言,但是,作為一條在某知名網站創下5萬多條瀏覽記錄的熱點新聞,我又隱隱覺得,這樣一種“真相說明”,是否能夠讓人倏然散去、無話可說了呢?答案顯然不是。正如一些網友和論者所評,即使“江水泡飯”是生活習慣,作為一校之長,難道就能熟視無睹?既然學校已經有條件提供熱湯熱水了,就應該確保孩子們的飲食安全,教育學生盡快改掉“江水泡飯”的不良習慣才對。
從“江水泡飯”的“習慣之說”,不由使我想到了當年“布衣將軍”皮定均的一樁軼事:某次,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將軍到甘肅張掖視察地形時,見一10余歲女孩衣不蔽體,問地委書記:“何不著衣?”曰:“此乃傻女。”將軍下車走進某山民家,屋里幾名婦人盤腿坐炕上,無一起迎,且用雙手將衣襟拼命往下拉,原來她們都未穿褲子。將軍怒問地委書記:“你們這里的女人都沒有褲子穿?”答:“這里的老百姓就是這個習慣。”將軍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沒有這個習慣?”書記訥訥無言以答。
一前一后兩個事例,所謂習慣真相的背后,無疑就是老百姓生存真相的實際反映。“江水泡飯”也好,“不穿褲子”也罷,對于家境困窘的學生和山民而言,的確就是某些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習慣”,但這些答問者恰恰疏忽了最不該疏忽的一點——假如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生活”,能習慣么?如果不能,又豈能對這種“習慣”了困苦的生存狀況毫不憐憫、漠然置之呢?
探究“江水泡飯”習慣真相背后的生存真相,無疑比就事論事地努力證明“習慣真相”,更能激發全社會扶貧助困的愿望和熱情。如果對小學生“江水泡飯”的生活習慣見怪不怪,而僅僅滿足于自己家庭早就拋棄了這種“貧窮習慣”,試問這樣的“跛腳教育”,能教出貧困學生“明天會更好”的頑強信心和志氣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