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對常住在本行政區(qū)域內(nèi)的外埠老年人實行同等優(yōu)待原則。對此,廣州市則表示,正開展調(diào)研,但無時間表,因行政制約和財政緊張,交通出行、文體休閑、公共服務、醫(yī)療服務等優(yōu)待暫時僅限廣州戶籍老人才能享有。
廣州的經(jīng)濟地位居全國前列,可是和一些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相比,又會經(jīng)常喊財政太緊張,換算對民生的影響就是類似“北京地鐵全程多遠都是2元,廣州地鐵路遠的往往超過10元”。廣州對民生福利的投入并非不出力,但是要說引領全國之先顯然不現(xiàn)實。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這一龐大份額,既是廣州城市的現(xiàn)實,也成為政策僅優(yōu)惠本地人的理由。時間長了,本地和外地之間的藩籬就悄然筑了起來。
從“本地主義”出發(fā),本地戶口的人群難免有一種不想被外地人分掉蛋糕的潛在意識。何況這個蛋糕還是自己一輩子貢獻換來的。前些年,廣州一批公園要免費開放就遭遇巨大阻力,阻力的一部分就是來自民間的本土老齡群體,至于借口就是“流動人口會把公園搞臟搞亂”之類。同樣的,公交地鐵半價甚至也會遭遇部分本地老人的反對,因為“外地人”會占了自己的座位——盡管自己坐車已經(jīng)是免費了。至于平日就苦于“上班高峰與老人爭位”的打工一族就更不用說了。
每個城市的公共資源的投入多會偏向服務本地人,但并非所有服務都能簡單地用戶口作為門檻就能取巧的。公共服務有時更像一門政治學,而不是經(jīng)濟學。不能簡單地說對本地人給予政府福利,而讓外地人自己去找市場。就像北京地鐵的2元,就是從整個城市的公交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的,于是每年補貼高達100億元。廣州的開放度更大,流動人口的壓力與其他城市未必有可比性,但關鍵是,主政者的思想戰(zhàn)略有沒有站得那么高?
在廣州這種已經(jīng)成型的、由外地人+本地人共同主導的特大城市,一個政府要做出決策,從政治高度來看,都必須有整體觀和全局觀。否則政策再美麗,若是以排除外地戶口為前提的,這個城市就不可能有徹底的平衡,甚至會釀下更深層次的民間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