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日前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作了《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這是國家發改委高層首次全面介紹我國城鎮化趨勢以及下一步城鎮化制度設計的基本思路。
徐紹史說,推進城鎮化要統籌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城鎮住房、行政管理、生態環境等重要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參與審議《報告》的委員們認為,當前城鎮化總體勢頭良好,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盲目性。
一直以來,城鎮化質量問題就備受各方關注。不少專家學者表示,未來中國推進城鎮化的重點不是大規模建造城鎮,而是提高現有的公共服務能力,這是我們目前最應該做的工作。
在解決好城鎮化質量問題上,做好“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既是中央的要求,更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點。
人的城鎮化重點在農民工市民化。人的城鎮化過程,是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并融入城鎮生活的過程,也就是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而當前,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到了臨界點。一方面,農民工在城鎮居住呈長期化趨勢,他們中的八成即使不放開戶籍也要留在城鎮,就是說,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有很強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農民工長期融不進城市社會,長期享受不到應有權利,累積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風險。在這個背景下,需要盡快實現有條件農民工的市民化。
徐紹史也指出,被納入城鎮人口統計的2.6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結構矛盾,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也存在著社會風險隱患。
為此,《報告》提出了城鎮化的基本思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
提高城鎮化質量,還需解決好一些地方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貪大求快”。
近年來,一些地方熱衷“造城”,普遍認為城市越大越好,只要把城市規模擴大了、把路修寬了就是城鎮化。事實上,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太大,不僅資源難以承受,也會降低效率。
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鎮空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增加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成本。
在記者看來,發展城鎮化,應該科學規劃,大力發展小城鎮,形成區域內的城鎮優勢互補,產業互補,讓農民進入城鎮后能夠盡快就業,并且產生穩定的消費。
最主要的是,城鎮化應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不單純追求城鎮化的速度,更關注城鎮化進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城鎮化建設,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