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了《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各類城市具體城鎮化路徑,具體而言,要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13版)
正如專家指出,盡管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正是按照此路徑進行,但明確提出這樣的“路線圖”,還是第一次。這表明,決策層在城鎮化的問題上已經形成了明晰的思路。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城鎮化建設必將會有一個更理性、更穩健,也更高效的推進過程。而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各類城市應該未雨綢繆,切實提升公共服務,迎接即將到來的城市化浪潮。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居住地的轉移,也不是城市規模的“物理”擴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城市的高速發展世所罕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前不久,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業人口。但是,這也帶來一些極為嚴峻的問題,如過度追求速度、違背客觀規律的盲目推進,往往質量不高,也就是專家所說的“偽城鎮化”。
所謂“偽城鎮化”,大抵包括這樣一些情形,其一,大批農民涌入城市,但并沒有真正在城市定居,無法同等享受城市的各類公共服務,而是像浮萍、野草一樣生長,歸屬感、認同感均不強;其二,城鎮的發展更多體現在規模的擴展、地產的推動乃至目標并不清晰的新城建設上,而在關乎民眾基本生存需求的機制改革、體制創新上,鮮有具體的作為。
這樣,也就往往呈現出一種奇怪的割裂和扭曲。一方面,城市的外觀發展一日千里,到處可見簇新的城市;而另一方面,城市的治理模式、管理制度依然沿襲以往的思路,不僅教育、衛生、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務缺乏足夠的準備,并沒有從全體民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且,不同人群的權利保障差異較大。
因此,目前各類城市的當務之急在于,首先,破除那些長期以來形成并固化的制度性障礙,剝離附著在戶籍之上諸如社保、教育、醫療等利益,真正實現城鄉居民的權利均等、機會平等。以“產業”來確定生存之所,以“意愿”來決定所去何處。
其次,城市的規劃和發展,應該調整到以人為本、以所有居住在這個城市里的民眾為本上來,舉凡各類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均應考慮全域的居民,而非僅僅針對戶籍人口。以學校而言,不應再區分什么本地戶口、暫住人口。
城市政府的大筆建設資金,應該多投向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務領域。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農民的進城成本,也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大量人員涌入城市而帶來的管理難題。
在今年初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盡管其間存在諸多可測、不可測的困難,但是再困難也必須努力去做。如果各地依然畫地為牢,自我設限,或者以保護原有人口的利益為借口,不愿為外來人口提供必要的服務,則最終將會加劇轉型的難度,從而錯失了良好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