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扇耳光、對著嘴吐痰,被迫舔腳趾,就連睡覺時也不準說話、不準眨眼和翻身……20天內,周口商水縣外國語學校三年級學生9歲的小雅和10歲的小燕等同學遭受了粗暴虐待,而實施這一行為的竟是她們的同學、同為10歲的女生小可和小瓊。(2013年6月14日 大河網)
兩名僅僅只有10歲的女生,卻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不免讓我們感到震驚和沉重,更讓我們為之感到痛心。是什么讓低齡女孩如此粗暴殘忍,能對自己親近的同學下重手?不得不深思,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為何寄宿制學校沒有事前及時制止此事,而且還發現處理得這么晚?我們的社會怎么了,為何事件的焦點再一次聚集到“留守兒童”這個敏感的詞語?
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斥責這兩名低齡施暴女孩的冷酷和無情,也要看到,她們其實自身也是教育的受害者。十歲,正是青春年少的年齡。這時候的她們,本應該是在父母親情的呵護中成長,本應被眾多的愛和溫暖所包圍,但是,現實卻是,她們的父母因為忙而忽略她們,家庭缺少溫暖,學校照顧不夠,缺少愛,沒有安全感,把自己武裝成“刺猬”。據了解,小可和小瓊均是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平日里生活很單調,除了在校學習,周末回家就是看電視,而她們的監護人不僅年齡大且文化素質低,不能有效地對其進行教育指導。這很容易讓孩子因為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而產生畸形心理,崇尚暴力至上,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留守兒童是目前社會的一個大群體,總體規模在逐步擴大,數量也在大幅度增長。全國婦聯近期發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超過6000萬,多么驚人的數字!不僅如此,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由于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學習難以保證;疏于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她們,本來純潔得像一張白紙,相信她們并不想去傷害任何人,但由于種種因素,讓他們既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又可能成為社會的潛在隱患。因此,多措并舉大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勢在必行!一是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制度,用法律手段來督促家長充分履行責任,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二是學校老師要切實負起責任,豐富孩子的校園生活,多關心學生,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多察言觀色,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要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每個孩子都是祖國最美的花朵,都是民族的希望。只要家長、學校、社會和法律密切配合,讓留守兒童在關愛和呵護中快樂地成長,就能有效地避免此類事件再次上演,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望大家慎之、戒之,莫讓留守兒童成為社會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