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4月26日電“家里沒有自來水,嘎嘎(外婆)腿不好,每天都要自己到山下水井挑水喝”,重慶永川臨江鎮普安小學四年級學生曹張銀一邊試著志愿者送來的新運動鞋,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的生活。
與眾多留守兒童一樣,曹張銀已經記不得與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光了。據班主任鐘老師介紹,小曹的父母很早就離婚,各自外出打工。除了媽媽會在過年時回家給點生活費外,爸爸則杳無音訊。曹正銀從小與外婆相依為命。在曹家低矮的土屋里,面對來訪的志愿者年過七旬的曹奶奶默默擦著眼淚,曹正銀則在一旁緊緊的握住外婆的手。
在重慶永川區臨安鎮普安小學,有著與曹正銀一樣遭遇的農村孩子不在少數,與城市里的孩子相比,這些留守兒童的童年有著太多坎坷和心酸。五年級的魯正龍媽媽患癌癥,僅靠爸爸外出打工賺微薄醫藥費;六年級的劉世容母親殘疾,父親在外打工全家生活費一個月僅千元……
重慶現有留守兒童130萬人,占全市農村兒童綜述的43%,而這個數目僅占全國5800萬留守兒童人數很小部分。很多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心理失衡、安全問題突出,身體健康和學習狀況也令人十分擔憂。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發展過程中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眾多公益團體也紛紛展開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日前,頂新公益基金會志愿者們走進重慶永川區臨安鎮,開展對普安小學留守兒童集體家訪活動,為貧困留守兒童送去學習用品及生活慰問品,更帶來溫暖的關愛。記者在跟隨志愿者家訪過程中發現,經過長時間關懷和溝通,這些孩子在面對不幸生活已逐漸堅強和獨立,也漸漸不再自閉,開始向關愛他們的人們敞開心扉。
12歲的劉世容每天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回家照顧殘疾母親,她告訴記者有一次翻山途中自己衣服被大狗撕破了。在回家的路上,擔心志愿者走不慣山路,小姑娘一直拿著樹棍在前面開路。另一位留守女童李靜則一路跟志愿者聊天,這位活潑的女孩掩飾不住對大山外新奇世界的渴望。
普安小學作為留守兒童教育特色學校,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實踐中有著豐富的經驗。據校長楊軍介紹,自從2011年與頂新集團公益基金會合作4+1留守兒童項目以來,學校取得長足的進步,留守學生在交往、禮儀和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據了解,2011年由重慶市教委和頂新公益基金會探索的留守兒童“4+1”模式,從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為養成、人格品質、身體健康和營養安全等方面,構建一種“4+1”教育關懷留守兒童新模式。
“集體家訪關愛留守兒童4+1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設置。通過這幾年頂新公益基金會和老師集體家訪活動,不僅是學生受益很大,而且無形帶動全校師生在文化方面的提升,讓師生共同感動到愛的力量,學會感恩,學會感動,把這種愛繼續傳承下去”,楊軍校長說。
“通過4+1關愛模式,尤其是集體家訪方案,我們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留守兒童狀況。包括讓這個學校、這個社區還有外地的記者群都能知道孩子的具體情況,他們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關心”,頂新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周淑禎女士表示,目前國家對學校硬件的投入已經較為充足,“軟體建設”也在日益發展。頂新公益基金針對留守兒童“4+1”關愛模式項目,正是適應這一趨勢,立足于提升教育公益“軟實力”,傳承教育理念,給孩子真誠的教育和關愛。
手捧著志愿者和老師帶來的嶄新文具,留守兒童魯正龍給叔叔阿姨們端端正正敬了一個禮。對于這些從小缺乏愛的留守孩子,情感上的貼近和溝通或許更能觸及內心。正如周淑禎女士所言,頂新集團公益基金所做的僅僅是“孵化”的角色,希望更多的愛心團體參與對留守兒童的關愛,“4+1”模式僅僅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