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就是城管了!”有網友這么感嘆。連日來,延安城管暴踩商戶頭部、淮北城管打圍觀學生、撫順城管毆打老人和圍觀市民,讓“城管”再次成為千夫所指。城管打人到底為何屢禁不止?“出事責任歸臨時工”的惡性循環如何解決?中國青年報記者為此深入采訪小販、城管、學者等各方觀點,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6月7日《中國青年報》)
俗話說:“一顆耗子屎,破壞一鍋湯”,延安城管暴踩商戶頭部,其可恥行徑讓人發指,令全國人民震怒,令全國城管蒙羞。讓各級各部門城管部門的辛勤努力付之東流,讓城管這個被恪上“爭議”標簽的職業,再度成為群眾議論的焦點。
雖然肇事的城管均受到了應有了處罰,而臨時工惹事的卸責“密碼”卻更令人反思。臨時工,公眾并不陌生,上至行政機關下至執法部門,都不乏臨時工的身影。是因為工作量的確太大?還是定編得太少,還是”南郭先生”太多?而難事、尷尬事都由臨時工頂上的“潛規則”更埋下了“禍根”。不論延安“土匪式”協管員怎么混進“城管隊伍”。“招好”更要“管好”的才是各級部門應直面的問題。而健全的管理制度,定期的學習培訓,規范的“進出”機制,完善的考核體系才是規范好、管理好臨聘人員的“法寶”。
“打鐵還需自身硬”,延安城管引發公眾對城管行業的“否定”,更為城管職業敲響了警鐘。如何規范好、建設好、管理好城管這支隊伍的問題已迫在眉捷。城管全心全意為人民管理好城市,竭盡盡力為人民服務好生活這是職責更是本份。不論是廣州城管還是武漢城管,從獻花柔情式執法,還是瞪眼執法,城管部門沒少花心思,沒少費功夫,其結果商戶“不買帳”,群眾有“喝彩”,卻毫無實效。歸根結底,城管體制的問題,城管執法支撐的“缺失”,底氣不足惹的“禍”。
城管執法作為一個執法部門至今沒有“城管法”作支撐,僅靠地方政府出臺的《條例》、《規定》辦案,一旦發生執法糾紛往往均以“敗訴”收場,縱觀城管執法隊員,多是參公管理的事業單位“委托”執法部門,難以建立起城管的“公信力”。公信力缺失才是直接導致“暴力抗法”的罪魁禍首,導致了“暴力執法”或“暴力抗法”的尷尬。而城管在群眾“眼皮子”底下執法的特殊性,就更需要城管執法有完善的執法程序與手段。然而,目前城管部門歸屬地方政府“各自施政”的方式,扼殺發城市管理進步的“步伐”,城管更難逃“指點打點”的命運。
而城市管理要想得到群眾的支持,唯有解決好政府“面子”與群眾“肚子”的問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關鍵,而怎樣將城市管理與群眾就業結合起來,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才是城市管理的“突破口”,城市建設合理布局,科學設置商販擺攤的空間,規范設置便民服務點,讓商販經營用更滿足群眾購物的需要。加強便民規范服務區基礎配套設備建設,加大清掃保潔等后勤管理,讓商販變“動”為“靜”,量化考核,建立起激勵機制,促進商販合法經營,才是治療“商販占道”頑疾的“良方”。
延安城管暴踩商戶頭部著實可恨、可惡,卻不能抹殺掉整個城管行業作出的努力,城市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城管“付出”,社會的進步與和諧離不開城管的“奉獻”。城市管理任重而道遠,而唯有加強城管立法,理順城管體系,加強城管隊伍建設,加大考核監督力度,才是實現城市“和諧發展夢”的“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