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訂后的《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就新建學校的數量作出詳細規定:“新建五千居民以上規模的住宅區,應當配套一所小學,一萬居民以上規模的住宅區,應當配套一所初中。規模較大的住宅區,可以按照國家標準適當集中建設學校。”
近些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城市的學校建設相對滯后,“生多校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多地方中心城區的學校都是實行“大班額”,多達100多人的班級比比皆是,遠遠超出國家標準。
學生人數眾多,教學質量自然難以保證。而由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缺乏整體把握,學校的教學計劃制訂、教學教案編寫的針對性、有效性也都會大打折扣。
教育資源不足,學校為教學犯難,家長則更為孩子上學發愁。房地產開發商只管樓盤開發建設,對建設公益性學校的熱情不高,加上一些政府部門在學校規劃、建設等方面執行政策時“剛性不足、彈性有余”,從而導致一些新建城區學校建設嚴重滯后。
教育資源增量的不足,還表現在新老城區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每到入學前夕,一些新建城區的家長便不惜一切代價托關系、找門路,只為讓孩子能“擠進”一流的老城區學校,而新城區學校則又常常感到生源不足。教育資源不均導致了“有學上”和“沒學上”的家長都發愁。
讓學校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同步,除了量的增加,還重在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探索實施“名園建分園”、“強校帶分校”工程,不斷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放大本地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滿足城鎮居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最終實現教育公平。
讓學校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同步,搞好農村學校也是關鍵。近幾年來,一些農村學生向縣城“流動”過多,與農村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薄弱不無關系。要通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農村學校不因學生和教師的流動而出現質量下降。這樣,不僅可以為城鎮學校分攤壓力,同時也是為了實現學校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所在,只要全社會在教育公平的理念下形成合力,政府不斷增加政策和資金投入,新興城鎮中的優秀學校才會迅速增加。讓每個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也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