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人口高度向大城市集中,讓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不堪重負,“大城市病”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則是農村人口的大量進城,使得許多原本人氣很旺的村莊走向凋敝甚至消亡……
經過30多年的超常規城市化進程,時至今日,中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似乎走到了更加對立的兩個極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如何統籌城鄉發展亟待破題。對此,針對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遠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現狀,不少專家、學者開出了城鎮化的“藥方”,打造為數眾多的現代化小城鎮,重鑄起城市與農村天然不可分割的“臍帶”。
而對于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的城鎮化進程,各級政府更是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李克強總理也曾多次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足見城鎮化對于中國經濟新一輪持續、平穩、健康增長的重要性。
然而,城鎮化如何推進?在記者看來,除了政策上的放權、扶持外,資金也是一個大問題。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對于像武平這樣的欠發達地區來說,有限的財政資金只能用于像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的項目上。
怎么辦?通過創造性地在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開展農民住房抵押貸款,變固定資產為可以流動的資金,既減輕了農民傳統建房模式需一次性籌足錢的負擔,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銀行的風險,拓展了銀行的業務范圍,而更重要的是達到了“借雞生蛋”的效果,調動、積聚各方面的資金和力量投入到城鎮化進程當中來,可謂是一舉多得,這就是創新的巨大威力。
當然,創新絕不是蠻干,而是需要大膽地籌劃、運作和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周到的制度安排。按照《物權法》規定,農村宅基地不能向本村以外的群眾轉讓,他們就想出了外村農民要買桃瀾小區的房子,必須把戶口遷到桃溪村的“土辦法”;新農村建設不能一刀切搞“農民上樓”,他們就想出了在均可抵押貸款的前提下,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相結合的模式……桃瀾小區的創新之舉,給我們提供了破解城鎮化建設資金難題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