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張浦鎮金華村十二年村集體收入上漲70多倍 村民生活方便如在城市
走讀長三角城鎮化(中篇)
城鎮化就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就塑造了這樣一個模型:既保留江南特色、環境優美,又要注入現代元素,滿足村民現代化生活的功能需求,還要營造出生活富裕、家庭和睦的氛圍。
目前,村里超市、便利店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樣樣都有,構筑起了10分鐘購物圈、10分鐘醫療圈和30分鐘行政服務圈。
走進金華村,記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古典園林”式的公共服務中心,頗有蘇州拙政園的味道;再往村子里走,環村河里碧波蕩漾,沒有整齊劃一的街道,沒有工廠和樓房,但這里的生活卻十分方便。
村黨委書記:
我們打赤腳跑出富民路
以前的金華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四面臨水,交通閉塞。
67歲的王冬泉祖祖輩輩都是金華人,“以前村里與外界聯系只能靠擺渡船。后來才修泥土路了,但一下雨整條路都很難走,去年水泥路又換成了柏油路,路也寬敞了。村口的班車每隔三四十分鐘就有一趟往來張浦鎮,到哪里都很方便。”
如今金華村的村級經營性資產已由2001年的50多萬元增長到6500萬元,十二年增長了130多倍;村級集體收入由2001年的不足24萬元增長到1780萬元。金華村已由昔日的經濟薄弱村,變為張浦鎮經濟實力最強的省級文明村之一。
張浦鎮金華村黨委書記湯仁青說:“金華村沒有先天條件,只有靠后天的努力,我是土干部,就是打著赤腳也要帶領村民走上一條致富路。”
2001年開始,村委會在村里建造標準廠房,“筑巢引鳳”,使農民充分就業。村強還要民富,從2004年至今,村里先后成立了金華富民合作社、金華社區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一次次“投資”中,金華村不僅逐漸脫貧,還積累了物質財富,成為今日的千萬元強村,2012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為25387元,預計2013年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7000元。
特色城鎮化:
住在村里也住在城里
王冬泉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舒服,他給記者算了算一年的收入:自己和老伴兩人每個月的社保養老金有近3000元;每年年底要腌制臘肉,通過村里的金華臘肉合作社統一包裝銷售,這一筆收入有2萬元;還有富民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的分紅,“就連我的兒媳婦也拿到了分紅,現在城里人反而羨慕我們農村戶口了。”
十年前,金華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而十年來,通過引導、帶領農戶組織成立了三大合作社,農戶實現了“入三社拿三金”(即:以資金入社拿股金,以土地入社拿租金,以勞務入社拿薪金)。
“現代化的農村,既要保留江南特色、環境優美,又要注入現代元素,村民過上好日子,滿足村民現代化生活的功能需求,還要營造出生活富裕、家庭和睦的氛圍。”這就是金華村村書記湯仁青心目中的現代化新農村模樣。
目前,金華村開通了定點公交線路,同時,超市、便利店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也樣樣都有,構筑起了10分鐘購物圈、10分鐘醫療圈和30分鐘行政服務圈。村民朱梅英深有感觸地說:“原先我們出門購物很不方便,現在有了定點公交去城里很方便,和城里生活一個樣。”
管理是優勢:
打工者可輕松辦居住證
金華村僅僅是張浦鎮的一個縮影,在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給他們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據了解,目前金華村有戶籍人口3980人,同時,還有外來人口近2000人。數據顯示,張浦鎮的外來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近3倍。如何妥善管理外來人口呢?
記者了解到,這一切歸功于一個覆蓋全面、打通了各主要職能部門的“社會管理綜合指揮中心”,在張浦鎮的社會管理綜合指揮中心,記者看到四個超大的顯示屏占據了大廳中央柱體的四個面,張浦城管、交通、衛生設施等各類地理信息通過設在各個主要路口的電子眼傳輸到指揮中心的顯示屏上,鎮上生活實時展現在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的眼中。
如今在張浦有100多家企業配備了“身份采集儀”,在這些企業打工的外來人口,只要在機器上一刷身份證,相關信息就直接傳到了綜合指揮中心的數據庫,公安部門就直接為打工者辦理居住證。目前張浦對外來人口已經實現了80%以上的登記率。
“政府對指揮中心的建設非常重視,從資金、人員方面給予有力的保障”,張浦鎮綜合治理辦副主任龔春林說,在去年昆山所有派出所的綜合考核中,張浦派出所躍居至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