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日前正式啟動,在上周召開的東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動員大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新潮強調,在名城保護規劃審批之前,各部門、各鎮街要立即停止所有可能對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歷史建筑等造成損害的行為。
建筑是一個城市的皮膚,一個有歷史的城市沒有歷史建筑,就像一個老人皮膚沒有皺紋一樣讓人驚奇。但這些年來,城市化進程和歷史建筑保護的沖突越來越明顯。2009年,不少市民曾為振華路騎樓的拆遷聲呼。連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都說:“能夠不拆最好不拆,東莞僅有的痕跡和肌理只剩下那一部分了。”但莞城舊城改造辦公室一負責人當時表示:“為配合城市發展而做的舊城改造,需要拆除振華路上的幾十米范圍,只有這樣,才能騰出空地拓寬和修建道路。”振華路騎樓最終還是拆了一部分。
不可否認,很多老街中的古建筑,一方面承載著歷史文化,另一方面由于當年規劃不好,確實給城市發展帶來很多麻煩。問題是在改造時如何兼顧歷史建筑?
現在東莞不少地方在保護古村落時,使用整條村搬走的方法。虎門的逆水流龜堡,茶山的南社古村以及企石的江邊古村等均是如此。這種保護與發展思路顯然割裂歷史,對立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當地人笑稱巷子小到車都開不進,怎么住人?
一個城市成為文化名城,靠的并不僅僅是留下來的這些歷史建筑,還有人與城市的生活,人與歷史的和諧。并且從保護角度看,一個沒有人生活的村,古建筑更容易毀壞。
今年4月份,臺灣《新新聞》周報總主筆楊照來莞分享臺北城市文化時,曾說到一點。他說臺北是幸運的,臺北開始拆毀舊城的時候,剛好是臺北民眾開始取得越來越多生活自由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是在101大樓所在的地方,在最光鮮亮麗的區域旁邊就留了一個當年的鐫村,連我們這種土生土長的臺灣人都認為破敗的地方,但因為有人不同意拆掉,所以就一直保留著。但所有來臺北的人并沒有因此看低臺北,說臺北沒有文化。可見,舊的東西并沒有削弱臺北的吸引力。一個城市曾經輝煌過的一條老街也一樣,并不會貶低人們對城市的看法。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舊城區拆遷改造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這種現代文化本來與優秀的歷史文化并不相對立。如果把二者對立起來,那才是最大的不幸。那樣毀掉的不僅僅是一條老街,更是這個城市的歷史,以及生活在這片空間的人們的記憶。正如網友盧慶波所說:“是不是也應該把故宮拆除,故宮也是一座死城!”如果把東莞最具歷史價值的歷史建筑拆毀了,東莞的歷史之根就不見了,拿什么來告訴別人:東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