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本周一發布的《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透露出了農民工人口結構和行業分布的變化,這個為中國經濟奇跡般增長默默貢獻的群體,在中國政府謹慎推進城鎮化之際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統計局根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3億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
農民工在行業的地區間分布的變化,折射了過去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以及房地產業在全國的興起。
作為制造業發達的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吸納的農民工分別占22.6%和19.8%,分別比上年下降0.5和0.3個百分點。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中部地區,制造業吸納農民工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對勞動力成本敏感的制造業企業,諸如富士康等,開始向中部遷移。另一方面,內陸省份也在通過政策吸引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根據調查結果,跨省流動農民工所占比重繼續下降。
報告還給出了另一種解釋: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務工生活開支較大、收入結余少,因此在中西部就業機會增加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傾向選擇就近就業。
農民工收入增速普遍回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農民工收入趨同,不過大城市的務工收入水平和增加額都要高于中小城市。
從外出農民工的從業地點看,在直轄市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561元,比上年增加259元;在省會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2277元,增加236元;在地級市和縣級市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分別為2240元和2204元,分別增加229元和222元。
而從行業看,無論是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農民工從事建筑業的比重都在逐年遞增,該比例從2008年的13.8%上升到2012年的18.4%。收入水平較高的是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制造業和服務業收入較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農民工平均年齡也由34歲上升到37.3歲。
這意味著,中國農村未來還能提供的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很有限,如果按照這一增長速度,再過10年農民工平均年齡將接近45歲。
與此同時,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多數,青年農民工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低。既沒有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比高達69.2%,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0.4%。
不可否認的是,對于人到中年的農民工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能力已經下降。調查結果也顯示,青年農民工接受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要高于年長的農民工。而對于年長農民工而言,也需要適應未來農業生產的方式。
雖然官方信息顯示中國已經全面鋪開保障性住房建設并投入巨資,但在連本地城市戶籍、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低收入家庭住房供給還存在巨大缺口的情況下,農民工群體很難分到一杯羹。最終外出農民工仍是以雇主或單位提供住宿為主。
以受雇形式從業的農民工,在單位宿舍中居住的占32.3%,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4%,在生產經營場所居住的占6.1%,與他人合租住房的占19.7%,獨立租賃住房的占13.5%,有13.8%的外出農民工在鄉鎮以外從業但每天回家居住,僅有0.6%的外出農民工在務工地自購房。
除了住房外,農民工的基本社會保障也不樂觀。雇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為14.3%、24%、16.9%、8.4%和6.1%,比上年增長均不超過1個百分點。如果嚴格落實,社保繳納對于雇主而言將是一筆巨大的、難以消化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