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畢業生數量達到歷史最高的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加之種種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最難就業年”的誕生。
隨著畢業季臨近,“史上最難就業年”一說,似乎越來越引發共鳴。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一攬子激勵政策,早被打包拋出。一系列的組合拳,能取得多少實效,或許還有待觀察。但由之可知,畢業生們絕非一個人在“戰斗”,其所面臨的階段性困境,已在公共政策層面獲得回應。
在眾人皆嘆“最難就業年”的語境下,無助的情緒悄然散播。然而,一個不言自明的現實是,整體態勢的不容樂觀,絕不等同于個人突圍無望。值此艱難時刻,畢業生個體的抗壓能力與奮斗精神,理應更為篤定。焦慮、迷惘的他們,最須避免陷入“宿命論”式的嗟嘆之中,乃至聽天由命、走哪算哪。終究,在這個不缺“逆襲偶像”的年代里,我們更該堅信,外界的凄凄慘慘,并未目力所及的唯一景觀。
“最難就業年”的提法,不過是提供個背景參考。畢業生們絕無任何理由,因之拒絕努力,甚或慌不擇路。聯想到有媒體曝出,“花20萬元進國企:500名大學生陷騙局”的新聞,整個社會更有理由呼吁,畢業生、家長們在此時段,守住起碼的理性與甄別力。
而從另一角度來說,避免求職大學生利益受損,也絕不止于“反騙”這么簡單——約束無良招聘者假“最難就業年”之名壓榨底薪、提供不合理合同等等,顯然需要引起重視。
既要推動就業,也應規避低質量、湊人數的“非正常就業”。在校方、管理部門都急于拉升“簽約率”的情勢下,能否確保統計數字和真實情況不相脫離,無疑考驗著彼此的誠意……“最難就業年”已至,唯有大家戮力同心,方有希望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