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應當創造條件讓他們真正進城,踏實工作
2013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不久前結束。論壇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再次重申了城鎮化的相關政策:將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居民,全面放開小城鎮的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小城鎮的限制。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政策的真正落實,將使目前已舉家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受益,隨后2億多農民工的半市民化問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城市的大門終將打開,落戶城市不再只是夢想,這對于那些“候鳥式”往來于城鄉之間的人們來講,是個好消息。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逐年提高。據統計,2012年達到了52.57%,但若按戶籍人口計算,這個數字只有35.29%,兩者之間有著17%的差額。絕大部分農民工進了城,吃了苦,賣了力,流了汗,卻改變不了農民身份,無法在城里留下來。于是有專家提出,推動農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甚至有專家干脆將其簡化為城鎮化要讓“農民進城”。
長期以來農民在城里落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阻力?原因首先在于部分城市管理者一味“求高”的發展理念。正如專家所言,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一定是一個低素質、低端就業、低收入人口進入的過程。這恰恰與那些追求高端、追求高速的城市發展理念相悖。其二,在于與市民爭利的擔憂。有人認為,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城,會加劇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會攤薄市民享受的公共服務及福利,利益上的硬碰硬肯定會增加改革的難度。其三,在于對轉移成本過高的擔憂。有人提出,農民工市民化后,要給他們提供子女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務,這無疑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
仔細想想,上述這些似乎并不構成真的難題。首先,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它的發展需要勞動力、需要服務者,農民工與城市勞動力在就業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他們在建筑業、服務業、工業生產一線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用工荒”屢屢出現的當下,應該創造條件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進城,踏實工作。其二,由于大部分農民工目前只實現了就業轉換,而未實現身份轉換,他們的消費還有相當部分留在了農村。如果讓他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進城,將消費全部留在城里,對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顯而易見。其三,如果我們允許差別化的教育體制,允許民辦教育的存在;如果盡早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企業和農民工積極繳納社保為農民工提供保障……那么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也并不會是個天文數字。
城鎮化不僅要讓農民進城,還要讓農民市民化。當然,城鎮化也不該是單向的,將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也是城鎮化的一種途徑,不一定非要通過讓農民進入城市來實現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