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05 13:27:4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葉鋒,何欣榮
過去十年提升至47.5%,年均增速1.13個點;未來五年目標達到51.5%,年均增長0.8個點――根據我國“十二五”規劃,高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似乎面臨“減速”。個中原因何在?
“很多人進了城,但沒有享受到市民待遇。人口的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說。未來幾年,我國城鎮化進程的若干“特殊因素”將會弱化。在城鎮化速度相對降低的同時,大量農民工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缺口將得到彌補,“人口城鎮化”將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推進。
城鎮化率“降速”明顯
51.5%的城鎮化率意味著什么?在26日于上海舉行的“‘十二五’城鎮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陳錫文說:這意味著我國的城鎮化將迎來一個拐點,城鎮人口數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數。
不過,根據規劃,我國在“十二五”末城鎮化率將達到51.5%,較去年增加4個點,“降速”明顯。原因何在?陳錫文說,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密切相關,但也跟三個“低成本因素”有關。一是土地等資源成本過低,在目前體制下,部分地方政府能夠出面強制性地獲得低價的土地和其他資源,推進城鎮化;二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獲取勞動力,大量農民工在城鎮化進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們不僅工資低,而且在就業的城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社會保障;三是在城鎮化過程中,污染的排放代價非常低。
“而現在,我們正在逐步失去或改變這些被看做優勢的‘低成本推進’因素。”陳錫文說。
為何見不到“老農民工”
在上述論壇上,經濟學家樊綱提出的一個問題引發與會者深思:“為何城市里看不到老農民工?”
“我的孩子在城市沒法讀高中,只能回老家”“城市生活水平太高,這點養老金根本不夠用”“城市看病太貴,報銷比例太低”……這是記者和農民工交流時經常聽到的話。
樊綱說:“過去城市對農民工說‘歡迎大家來打工’,但是你們得回去養老、生孩子、看病,你家里還有一畝三分地。結果,城市里只有能打工的年輕農民工,而沒有年老農民工。因為農民工沒有城市化,從而過早地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有觀點認為,目前的城鎮化率有“高估”之嫌。“嚴格來講,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率可能要打個七五折,估計是35%-36%之間,”陳錫文說,“這不僅僅是對城鎮化水平的估計問題,它也意味著我們未來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有些過去未了的事情現在必須認真補課做好”。
讓進城農民真正融入城鎮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說:“‘十二五’把城鎮化速度確定為每年0.8%,低于許多人的預期。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個導向,就是要總結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偏差,提高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道路。”
讓進城農民工成為“市民”,是城鎮化“又好又快”的必然要求。“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來的是土地及物質形態的城鎮化,高樓大廈起來了,城市面積擴大了,但很多人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城鎮化當中。”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說,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市化的首要任務,這是下一步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他說,不過人口的城鎮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首先要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于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也要改善對他們的公共服務,特別是要加強對他們權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