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好的北京,與其畫地為牢單一投項目治理本地污染,不如拿出資金、技術幫助周邊省份減排,這樣的治污效果很有可能事半功倍
環境保護部日前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國74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飽受霧霾困擾的北京并沒有出現在“十大污染城市之列”,這讓首都的百姓長舒了一口氣。可是仔細看看十大污染城市,居然出現了7個河北城市的名字。很多北京人抱怨,難怪北京空氣差,簡直就是十面埋伏。
這話聽起來有點道理。
北京的“藍天工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污染治理十幾年,錢花了一大把,污染工廠該關的關了、該搬的搬了,可是首都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卻并不明顯。
現有研究表明,燃煤是PM2.5的罪魁禍首。PM2.5粒徑小、遷移性好,外來的PM2.5對北京的影響非常大。根據統計數據, 2011年北京的煤炭消費量只有1800萬噸,而河北省2011年的煤炭消費就超過3億噸。
所有的“證據”似乎都指向了一個“真相”——首都的空氣都被周邊給糟蹋了。
然而,這樣的認定卻有失公允。
為啥這么說? 7年前,為北京提供了47年人工煤氣的焦化廠全面停產,主體裝置遷至河北唐山;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搬遷至河北秦皇島;更有北京最大的污染源首鋼搬遷至河北唐山的曹妃甸……看看近十年來北京搬遷污染企業的歷史,不難發現,作為北京的近鄰,河北成為首都產業轉移最大的接納者,為首都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污染治理做出了貢獻。
同樣,北京是最早開始淘汰黃標車的地區,轉出高排放車輛也成為首都大氣治理的重要舉措。這些被首都淘汰的車輛,一部分并沒有報廢,而是遷移到河北等鄰省繼續使用。
另一方面,近年來,北京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用量,改用潔凈的天然氣,在全國供氣緊張的背景下,保首都用氣,周邊的省份都做出了不少犧牲。
可以說,多年來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是在周邊省份的支持下進行的。如今,反過來指責鄰居弄臟了自己的空氣,顯然不合情理。
當然,僅探究污染責任所在沒有意義。當前,大氣污染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經呈現明顯的區域特征,單個城市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反思首都多年的治理經驗教訓,不難發現,缺乏區域理念,的確讓治理工作走了不少彎路。
新的形勢下,聯防聯控已經成為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的關鍵,但一個“聯”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拿京津冀來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還比較明顯,要真正做到“聯”,發達地區的支持和補償必不可少。比如,條件好的北京,與其畫地為牢單一投項目治理本地污染,不如拿出資金、技術幫助周邊省份減排,這樣的治污效果很有可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