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近有兩條新聞很有意思。一是說南京東路上的“鐺鐺車”要漲價了,二是從某個挺權威的論壇上傳出上海未來要建600-800公里有軌電車的消息。
上海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有軌電車的城市之一,從1908年的興建到1963年的拆除,“鐺鐺”聲承載了歷史,也寄托了情結,自然,這兩條新聞就引來了七嘴八舌。
似乎叫好者音量比較大。
見諸媒體的統(tǒng)一說法是,發(fā)展集約化、一體化的公共交通體系,是解決特大型城市交通問題的唯一選擇。按照國際公認的分類,公共交通按運量大小可分三種:地鐵運能在每小時2萬人次以上,屬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tǒng);地面公交運能在每小時5000人次左右,屬小運量公共交通系統(tǒng);上海未來將重點發(fā)展的有軌電車屬于中運量公共交通范疇,運能在每小時6000人次至1.5萬人次之間,而每公里造價僅為地鐵的三分之一,同時建設周期也較短。
造價優(yōu)勢,和地鐵比,毫無疑問。但這1/3到底是多少呢?巧的很,南方的珠海近日公布了有軌電車1號線建設計劃,首期8.9公里試驗段每公里造價為1.5億到1.8億元。雖然這造價不會是一口價,但動輒幾億幾十億卻是必須的,已經遠遠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
運能優(yōu)勢,和公交車比,毫無疑問。但運能優(yōu)勢的前提是優(yōu)先路權。據說,現(xiàn)代有軌電車的信號系統(tǒng)可以對路口信號燈進行控制,從而在混用路權的地面道路遇到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時,獲得通行的優(yōu)先權。筆者私下想,這上海的交通堵得連地鐵都限流了,那地面上如果信號系統(tǒng)可以被控制,是添堵啊還是排堵?
其實不止上海,中國不少城市正火熱地上馬有軌電車。于是,有網友調侃,趕緊去買某個股票吧,很多城市準備用他家的車……
城市建設,容不得翻燒餅。如果專家能多些思考,如果媒體能多些冷靜,也許,建了拆,拆了建的事就能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