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海本月頻給車牌澆“冷水”,但是昨天舉行的上海私車牌照拍賣仍是一路飆高,最低成交價突破9萬大關(3月24日中國廣播網)。
這是一個悖論:牌照要是太便宜,起不到限車的效果;但牌照要是太貴,又淪為富人的游戲。9萬元的“最貴鐵皮”,在中國當下的車市來看,顯然已經異化出了“民生政策”的理性范疇。追問接踵而至:一者,價格杠桿是不是“無上限”?剛需多強,莫非車牌就要多貴?二者,堵車的破解之計,是不是一定要罰出市民掏錢的痛感?限車之前,公共交通已經窮盡一切努力了嗎?三者,輕飄飄一句“有效遏制車牌價格過高過快增長”,究竟怎樣才算“過高過快”?
一二十年之前的“過渡性政策”,眨眼就成為破紀錄的神跡。伴隨著“牌隨車走”的地方規定,新牌與二手車牌價格互相攀“漲”,上海車牌已經成為穩賺不賠的投資捷徑。有人算了筆簡單的賬:上海常住人口2300萬,若以3人一戶計算就是700萬戶,現有300多萬輛汽車,即便一戶一輛計,再算上每年不到10萬的投放量——就算到2020年,在上海人口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理論上起碼還有300多萬的車牌缺口。“剛需”面前,價高者得的政策不轉身,車牌會降價嗎?一句話,就算考量CPI和通脹風險,上海車牌仍是“拍到就是賺到”。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上海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188元。換句話說,兩年的可支配收入,在今天仍買不到一張上海車牌。這樣的比率,除了證明“以牌限車”政策的潰敗還能證明什么呢?一方面,它說明這樣的價格杠桿已經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了,而一旦超越了窮人的底線,塔尖上的富人還會對“高價”敏感嗎?另一方面,從社會公平來說,房價的居高不下已經逼著年輕人只能在主城區外買房,而如果“車牌”再繼續跟風上漲,則意味著年輕人進入城市的門檻更高更貴,甚至只能是遙不可及。這對城市的長遠發展而言,只會固化、凝滯化既有階層和結構。
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政府智慧要優于市民罰單。有些事情,不是掏錢就能解決的。尤其是當車牌拍賣上的利益尋租已經近乎成為明規則的時候,反思“以牌限車”政策及車牌拍賣制度,也許是比遏止“破十”更迫在眉睫的事情。
現在,有車早已不是有錢人的標志,對待車的問題,也得從“窮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9萬一塊的車牌,嚴重偏離了“執政以民為本”的理念,必須立即引起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