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箏成就了山東濰坊的特色文化產業。圖為當地風箏藝人在試飛風箏。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有一個熱詞:“新型城鎮化”,這不僅是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承載廣大農民“中國夢”的出發點和支撐點?!斑M了城”的農民靠什么生存和獲得收入?新的城鎮應有怎樣的產業支撐?
A 填補產業空心
■鏡頭
動遷103萬人口,等于遷建一個小國家――三峽工程移民是一個城鎮化的壯舉。但十年來,在“一產弱、二產虛、三產缺”的庫區,如何讓移民安居樂業卻是一場艱難的探索。建立新的城鎮基礎設施并不難,難在怎樣讓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如何助推產業發展、帶動移民就業一直困擾著當地政府。十年來,在中央財政支持、從三峽電站發電收益中提取產業發展基金、全國對口省市支援等多方面努力下,三峽庫區產業空虛難題開始逐步破解。
建城易,建產業難。在行政權力主導下,征地、拆遷、蓋樓,形成“小村合并成大村,大村合并成城鎮”,這是一種最容易操作、最容易出政績的城鎮化路徑。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簡單的“造城”,使土地城鎮化的速度遠遠快于人口和產業城鎮化,必將導致產業空心和人口聚集速度減緩。缺少產業支撐,“產業空心化”最終將使城鎮化后繼乏力。
城鎮化必須是產業發展的結果。與此同時,怎樣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好當地的環境和地域文化傳統及特色?城鎮化應選擇怎樣的產業發展?專家認為,特色文化產業可以是一個路徑。
在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注意到了產業的重建,“羌繡幫扶計劃”讓當地10萬名羌族婦女足不出戶便可依靠擅長的羌繡手藝為家庭創造經濟收入,從而達到“一人就業,帶動全家”的效果。
不僅在災后重建中,立足當地文化資源的特色文化產業,也正在成為城鎮產業發展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農民增收的利潤點:福建莆田的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湖南的湘繡、東陽的木雕、青海的唐卡……
比如,“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記載了山東省濰坊市聞名遐邇的手工業,歷經千百年傳承發展的嵌銀漆器、風箏、核雕、仿古銅、木版年畫、布玩具、地毯、抽紗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經過多年的發展,濰坊市已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全市從事工藝美術產業的人員達到2萬多人,帶動農村加工隊伍10萬多人。2011年,僅全市74家規模以上工藝美術企業就實現銷售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66.5%,實現利稅6.14億元,增長36.6%。
B 挖掘文化資源
■鏡頭
中國十大竹鄉之首的浙江安吉,竹文化的“裂變效應”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竹文化的“軟實力”變成了經濟發展的“真功夫”。安吉竹海中有中國第一個生態影視基地,有安頓人心靈的農家樂。全縣2632家竹業企業,由于注入了文化元素,使竹產業現成為安吉的支柱產業,2010年竹業產值達133億元,全縣農民從竹子中人均增收達710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竹文化還引來一批文化項目落戶安吉,僅2010年竣工的文化休閑項目總投資就達80億元,在建的13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這些文化項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將拉動1260億元的產出。
竹子還是那些竹子,但在現代設計理念和一流技術的助推下,“竹子簡直就是金條”,各種竹產品琳瑯滿目:別墅的竹模型、竹電腦鍵盤和鼠標、竹炭高檔文化用品、竹纖維衣被、高級竹制打印紙……
“一個地方的手工藝,往往與當地的文脈息息相關,無論是原材料還是造型藝術,從里到外,處處浸潤著當地的風物人情。”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如是說,傳統的民間文化資源要形成新的特色文化產業,必須從產業角度有新的培育和發展。
首先,要有設計,提升品質。不能像現在一些地方的旅游紀念品是“低質廉價”的代名詞,文化產品應有品牌,會講故事,講好故事,提高價值。比如一幅蘇繡,它不僅僅是一件繡品,更是一個繡娘凝心靜氣、一針一線繡出的青春歲月,有人的情感和靈魂,價值就提高了。
其次,原汁原味的手工藝應摒棄農業經濟時代的經營理念,對接現代經營理念。也就是說,內容可以是“原生態”,但營銷方式一定要“現代化”,要用現代人的方法去賣“老文化”,要形成規模,通過協會、公司加農戶等新的市場組織形式,去對接現代商業和營銷模式。
農民進入城鎮了,肯定不能再靠傳統的農業收入維系生存。一方面要提高農業現代化的程度,提高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要依托當地的文化基因和產業資源,再用現代的設計理念,融入工業化加工,形成“升級”的民間工藝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
C 增強城鎮特色
■鏡頭
橫店鎮坐落在浙江中西部的丘陵地帶,從擁有的資源來看,它幾乎一無是處――沒有太多歷史積淀、沒有名人故居、沒有礦藏、交通也不方便。但從上世紀90年代,導演謝晉拍攝電影《鴉片戰爭》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橫店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共拍攝影視劇25000多部,占全國影視劇數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的影視收入達到33.7億元,增幅達到28.6%。
沒有文化資源的橫店,用20多年時間,擁有了道具、燈光、演員、餐飲、運輸、服務的專業化產業資源,還滲透到劇本、投資、拍攝、制作、院線、放映、影像產品的影視全產業鏈中。
雖然橫店作為影視基地的成功不可能再復制,但橫店發展文化產業的理念是可以借鑒的:找準文化產業的薄弱環節,積聚力量,提供精細化、專業化服務,形成獨一無二的人才和產業的新高地。
同樣,“陶瓷之都”廣東佛山市,也通過文化和科技的雙輪驅動來挖掘自己的產業資源,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噴墨壁畫、瓷藝畫等帶有文化味和現代時尚氣息的新產品,使得佛山陶瓷產品從原來的簡單色調和圖案開始邁入多彩時代,提高了陶瓷產品的價值,也進一步增強了城市特色。
城鎮特色需要培育。國務院2012年12月發布的《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支持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完整、規模效應明顯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設。
有了特色文化產業,我們的城填化才不會是“千城一面”,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內涵,每個區域的產業資源得到有效發掘,每片土地上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文化才能繼續傳承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