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中國城鎮化須直面“城中村”難題
作為城鎮化的題中之義,農業人口的減少必然導致富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謀生,而由此催生的“城中村”、農民務工人員市民化問題,成為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中不能回避的難題。
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拉開了中國新型城鎮化大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在上任后的首場記者會上強調,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讓農民務工人員逐步融入城市。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達52.6%,有大約2.6億農民務工人員在城市生活。雖然進城務工大潮已持續數十年,但由于其“亦農亦工”的身份,絕大部分已在城市“安身立命”的務工者只能“蝸居”于“城市之瘡”城中村。
目前,中國的“城中村”以低矮擁擠的違章建筑為主,環境臟亂、治安混亂、基礎設施不配套、游離于城市管理體制之外,內部通常缺乏統一規劃管理。
在近日舉行的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論壇上,浙江杭州原市委書記、現任杭州國際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國平指出,“城中村”是城鄉差距、市民與農民、本地人與外地人差距的集中反映,如果不改造,很可能演變成西方的“貧民窟”,嚴重影響城市建設管理和社會穩定。
然而,由于目前農民務工人員市民化途徑的缺失,城中村仍將這些人隔離于城市底層,導致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被邊緣化。
“必須解決農民工的‘國民待遇’問題”,吉林省四平市市長石國祥在論壇上直呼,農民務工人員的戶籍、養老、醫療、子女教育要達到與市民同等的待遇水平,實現真正“安居樂業”,否則難以支撐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表示,使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有就業支撐,有服務保障。
就農民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的具體路徑,河南省新鄉市副市長劉森表示“就業是民生之本”,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創造更多、更穩定的就業,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滿足農民務工人員最基本的“有活干、有錢賺”的需求,為農業結構調整注入動力。
據劉森介紹,河南長垣曾為著名滯洪區,且缺乏礦產資源。如今,長垣起動機制造業已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醫療機械衛生材料生產占全國市場份額41%,亦成為中國第一個廚師之鄉,實現了農民有序向城鎮轉移。
除了產業支撐就業,還需以機制改革實現公平。劉森指出,新型城鎮化面臨著許多體制機制難題,戶籍管理、社區管理、土地流轉、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至關重要。中國應試點改革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體制,打破城鄉規劃和鄉村規劃相分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