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2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城市化和經濟自由有重要的內在聯系。市民并非只是給予社保,還應給與之匹配的自由流動的權利。這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的最新觀點。
周其仁說,現在很多人都是在小地方出生,大城市死去。“為什么發生這個過程,一個條件就是經濟自由。”
他表示,改革開放后作出調整,允許人的流動。去年達到51%的城鎮化,中國來看這個比例比較高,這不僅是城市人口增加,還有創業和擇業的自由,交易的自由。
周其仁在解釋城市定義時表示,城市魅力很復雜,各國標準不一,但是當人口和經濟資源在空間上聚集和集中到一定臨界點,建制上就稱為城市。
城市有很多問題,擁擠、生活成本敖貴、空氣糟糕,人們抱怨城市,但要求改善城市而非離開城市,這是為什么?周其仁認為,答案就是較高的密度,通常就是凈收入更高。
周其仁還表示,統計來看,中國的城市化率與70年代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增長,但從絕對水平來看,51%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僅為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率不高,但工業化率較高,達到47%。這兩個數字,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的問題。“我們的資源進入了工業,但空間配置還有很大改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