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債千億造新城,重現汴京盛景”使古都開封成為網民熱議焦點。開封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對開封城市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的誤讀。雖然目前開封老城區的“兩改一建”工作整體仍在前期調查摸底過程中,但14日下午開封市委書記祁金立連發三條微博表明態度:“盡管記者的報道不是我們的準確表述,但開封確實需要這樣做!”(《經濟參考報》8月16日)
“千億造城”的消息發出來之后,引起了輿論的一片質疑之聲,梳理之后發現,批評主要是三個視角:一是現實不可行,理由是開封GDP剛過千億,財政收入還不到50億,財力無法支持宏大的夢想;二是擔憂樓市調控成空,認為“千億造城”的沖動源于政績工程、土地財政和對抗樓市調控;三是關門決策,決策過程中公眾缺席,信息不夠透明,有輕慢民意之慮。在信息不對稱之下,輿論的批評是在合理范圍內的;開封的相關部門,也完全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新聞報道的后續反應,則又會有另一番感想:一是開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兼開封市“兩改一建”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孔祥成說:“開封無意舉債千億推倒一個老城,再造一個新城,更不是建設一個大宋皇城。我們是在推行‘兩改一建’的過程當中,不斷去改變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這實際上與我們字面理解的“千億造城”不同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憑空新造,而是依據基礎循序漸進。
二是目前所謂的“千億造城”還沒有真正進入實施,正處于“前期調查摸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放出這個消息,說是試探民意也好,征集民意也罷,但如果簡單指責“公眾缺席”、“閉門決策”,確有不公允之處。后來的及時回應,以及書記親自發微博解釋,恰恰呈現了一種借助網絡的民意溝通渠道,這一點,恰恰是需要肯定的。
三是開封網友的反應,似乎并非我們批評的那樣一邊倒,從公布的數百條網友留言、微博來看,相當多的網友對開封的前景是寄予厚望的,更多的是在支招,“成都有寬窄巷子,北京有南鑼鼓巷,上海有田子坊,在打造河南歷史文化街區和特色商業街區方面,開封,無疑最具有先天基礎和優勢”。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整體民意,與一個地方的具體民意,很多時候是有差異的,我們的輿論得差異對待、實事求是。
開封市委書記祁金立的一條微博說:“現在的發展環境,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一個有錢的時代。開封的舊城改造、新區開發,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好項目,缺的是市場運作。”這實際上說出了解決之道,現實也是如此。現在的城市建設,已經不是過去的政府獨自包攬,而是城市經營,開封GDP的規模已達千億,如果進行分解,加上社會固定資產加以盤活,再輔以財政的適當投入,造城的千億資金,或許真的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看浙江的義烏、海寧、桐鄉這些煥發新顏的城市,對“千億造城”可能就真的不應該那么一棒子打死了。
真正的問題,一者,開封靠什么來吸引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資本是天然逐利的,所以就如市委書記祁金立說的一樣,缺的不是錢,而是好項目;二者,開封如何保證千億造起的城可以持續發展,不淪為一座空城、死城,靠粗放式的房地產業注定是不可能了,必須依靠產業。就產業來說,文化旅游是開封的天然優勢,如何將這一產業鏈延伸,是一個現實的課題;另外,目前正在熱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許可以為開封打開思路,在新型工業上,提前邁步,美好的未來未必不可以實現。
總之,無論是社會大眾,還是開封的決策者,都應該將“千億造城”從“房地產”的固有思維下解放出來,否則,“千億造城”注定是死路一條。如果開封抓住經濟轉型的契機,用世界的眼光來謀劃實施“千億造城”,誰還敢說“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注定是一枕黃粱美夢?(城市化網:郭文婧)
新聞鏈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2-08/16/content_4868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