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城市建設的手筆越來越大,投入越來越高,“地標”越來越多,城市面貌越來越嶄新而現代。然而,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卻似乎并不開心。
平心而論,很多地方對城市規劃也是力求科學、高度重視,為了“高規格”“高標準”,到外地參觀取經學習開眼界,請中外專家學者論證設計。然而,當一座座新城建起,穿越大江南北,卻見千城一面、大同小異;徜徉其中,只覺空間窘迫、環境變差,而交通擁堵、排澇不暢等問題更突顯了。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很重要一條,是這些地方的城市建設過于“目中無人”,注重空間擴張,卻忽視了文化品質,更不顧當地人的實際需要,從而丟掉了城市的個性品位不說,也難以滿足當地人的生活工作需求。結果是,城市規劃建設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大打折扣。
早在1933年,現代建筑國際會議曾通過一部“城市規劃大綱”《雅典憲章》,該憲章提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游息與交通四大功能活動的正常進行,并說:“對于從事城市計劃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為出發點的價值衡量是一切建設工作成功的關鍵?!比缃?,人們越來越堅信:城市建設規劃如果忽視了人的需要,就是忽視了城市建設的根本點。
俗語說得好:人有各不同,花有多樣紅。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自然條件,每個地方也都有自己的建筑歷史、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和精神文化追求。只有立足當地實際,堅守為人服務,才能建設風格獨異、符合當地人需要又具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城市。
我們當然需要學習繼承前人的先進文化藝術,需要打開視野善于借鑒外地優秀文化藝術。但是,借鑒不是生搬硬套。如果把城市比作花,那么學習和借鑒則是水和肥料,當地實際才是育花的土壤和根基,這個土壤和根基包括這里的自然條件,更包括中心內容——人。
就人與城建的關系來說,人是城市建設的主體,也是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道路越建越寬卻難以保證“兩個輪子”的通暢,如果地標式文化場所建得富麗堂皇卻難讓普通百姓走進享受,如果拼命追求“第一高樓”而破壞了城市天際線的美感,如果為了舊城改造而破壞城市的文化記憶……這樣的城市規劃與市政建設,既無法在物質層面上滿足人們需要,更難以在精神情感上增加對城市的歸屬感。這樣的城市,是冰冷的,而不是溫暖的;是物化的,而不是人性的。
城市規劃要想“目中有人”,城市管理者必須始終“心中有人”、處處“以人為本”?!俺鞘?,讓生活更美好”,這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絕不是什么標語口號,而應該真正踐行在各地城市規劃理念中,切實讓廣大居民在城市中“詩意地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