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武漢首個城管武裝部在漢陽區城管局成立,40名城管人員加入民兵隊伍,將接受戰備訓練及國防思想教育。據報道,城管局武裝部負責組織本單位民兵完成戰備執勤,維護社會穩定,完成抗洪搶險等任務;戰時,將負責組織帶領民兵預備役人員參軍參戰、支援前線。(8月2日 長江網)
在當地城管看來,在城管設置武裝部讓城管參與嚴格的軍事化訓練,有助于城管執法人員提升自身形象,改善執法水平,但在多數公眾眼里有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改善不了城管形象,反而有可能被人誤解成一種“威脅”或“威懾”。城管和處于被管理對象的小商販群體,本身屬于一種矛盾,“矛”的一方突然間“強壯”起來,而“盾”的一方現狀不變的話,產生不平衡和不良反應將是必然的,這是一個辯證法的關系。城管的上述做法,有可能被弱勢者看成是一種“挑釁”。眾所周知,國家與國家之間打交道存在一個“威懾”力的說法,譬如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原本是平衡的,在一國突然間“增加軍費開支、購買樣式裝備”,另一國家反應激烈就是這個道理。城管與小商販之間不排除也是這樣一種狀態。
城管的“武裝化”,有可能讓一些原本就有“矛盾”的弱勢者,看成是一個“滿身腱子肉”的“健美先生”在向他們展示強壯的“肌肉”。這些弱勢者會贊美城管“先生”的“健美”嗎?除了腹誹式的恐懼恐怕不會有其他。另一方面,讓城管設置武裝部和接受軍事化訓練,主體上也存在爭議。城管不是公安,并沒有維護社會穩定和打擊犯罪的職責,其有沒有必要“武裝到牙齒”值得商榷;部隊可以武裝化,民兵和預備役可以,甚至讓外來務工人員組織的聯防隊員參加“預備役”也是可以的,有如此多的可以“武裝化”的對象,為什么偏偏“武裝化”城管?
原本就處于利益博弈強勢地位的城管,向弱者展示“肌肉”實為不妥。那么,城管究竟應該向社會公眾展示什么?或者說應該以什么來體現形象、提升執法水平?一者,應走“柔性”路線,而不是“強硬”路線。這一城管發展思路早在一些地方城市得到了體現。前一段時間,媒體報道上海寶山區城管執法大隊向社會招聘了11名碩士新成員城管,向社會釋放的就是這樣一種正能量;還有,四川多地城市專門組建“女子城管隊”,就是一個城管管理柔性化的親民信號。二者,多展示“溫和”而不是“暴力”。城管越是展示“暴力”越是讓公眾唾棄,這早已被實踐證實。諸如一些地方城市的城管配備“裝甲車”、讓城管隊伍全副武裝,配備防暴器械、戴鋼盔執法等,都是令人極度反感的。相比而言,公眾肯定更樂見于城管多一些愛民親民,多一些對弱勢者的幫扶,諸如幫小商販往店里搬東西、幫小商販打傘,甚至多一些像“戴墨鏡城管”那樣無拘束的和小商販聊天也是好的。這才是需要向公眾展示的部分。
城市美化靠大家,單純靠城管是行不通的。單方面強化城管素質,卻得不到公眾認同和被執法者配合的話,這樣的“強化”就無什么實際意義。所謂的“軍事化”和“正規化”應建立在公眾認同和信賴的基礎上,在一些地方城管和被管理對象本身還有一定隔閡的情況下,越是“強大”的城管,越是讓弱者“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