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卸林 記者莫偉濃攝
保護好知識產權才有創新
“技術創新其實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昨天進行的授課中,柳卸林一上來就把技術創新和商業運作結合了起來。他表示,中國企業曾經一度以“世界工廠”聞名于世,許多產品如手機、計算機等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產品附加值不高,反映出的問題就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多年來,我國企業一直在追趕國外先進企業。在談到中國企業面對的創新難題時,柳卸林認為目前最大的難題首先是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的“地雷”。在很多的技術領域,國外企業通過申請專利已經建立起了知識產權圍墻,中國企業要找到創新超越的路徑和機會。
柳卸林表示,創新是發明加商業化。蘋果手機是一種創新,原來手機采用的是鍵盤,現在是觸摸屏;原來手機是用來打電話的,現在是用來上網的。企業家把發明轉化為產品,將人的創造活動轉化為更有價值的一種生活方式。創新和知識產權是互為聯系、不可分割的。知識產權是創新的一種制度保障,是為了鼓勵和保護創新活動。
中國企業因知識產權而創新受挫的典型案例是非常多的。我國1985年才有了知識產權法,而在此之前,中國企業因為不懂知識產權,導致由于無知而侵犯外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或者自己的創新成果被別的企業抄襲復制,但拿不出有力的證據。
三個策略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柳卸林認為,中國企業要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主要有三個策略。
第一,中國目前的比較優勢還是在制造業,最主要的還是土地、勞動力的成本以及環境的成本低于國外。國外的環境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們換取的是血汗錢,而且附加值還非常低。例如一部蘋果手機賣四五千元,而中國的代工企業只賺取了100元,同時還要付出環境污染的代價。這種發展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續的。
第二,中國企業要跳出價格戰怪圈,要在創新上加大投入,在核心技術上要有突破。不能僅僅立足于模仿,要有前瞻性眼光。企業熱衷于賺快錢,IT企業去養豬,這種機會主義的行為不可能長久。第三,外部也要有一個更好的政策環境。民營企業經過充分競爭,認識到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而很多國有企業依靠政策壟斷資源獲得發展,他們的創新動力普遍不足。
企業家都是具有執著、冒險、特立獨行精神的人。大家都在說蘋果的喬布斯,喬布斯是技術天才,但他的性格和為人與常人很不相同。
企業家需長遠胸懷和夢想
“廣州有著深厚的商業文化底蘊,這一點和香港很像。”在柳卸林看來,“低調務實是廣州人的一個優點,但有時候是不是太過務實了呢?”柳卸林的話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他認為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廣州人推動變革方面的力度雖然不小,但相對于其他先進地區還有距離。
柳卸林指出,技術創新的推動者必須是一批有夢想的企業家。“現在我們的科學家已經又有了很多資源支持,但這是不能最終的技術創新的,可能會出現科技產業兩張皮的情況。”柳卸林的觀點是,必須有一幫敢為天下先,敢于花錢支持技術研發并投入運用的企業家,才能帶動技術創新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