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出臺
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近日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民工文化經費保障機制,農民工文化服務將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我國第一次對農民工文化建設進行全面部署,此舉作為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鴻溝、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文化權益的高度關注。《意見》的出臺,可謂是以文化的力量為2億多農民工架起了一座融入城市的橋梁。
保障“草根”文化權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事關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全局。在城市化進程中,上億農民背井離鄉、走進城市,在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方面已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們是涌動在城市大動脈里的特殊血液,在創造城市繁華的同時,卻無時無刻不品嘗著陌生的城市給他們帶來的寂寞。農民工雖身在城市,心靈卻無處棲息。據相關調查顯示,“干活累,沒事睡”幾近成為農民工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我們更多地將目光投射在農民工戶籍、社保、工薪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上的時候,他們的情感生活如何、精神欲求怎樣卻少有關注,以至精神“沙漠化”、文化“孤島化”、生活“邊緣化”的現象日趨嚴重,更有甚者聚眾斗毆、賭博、涉黃,已經日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共享我國文化發展成果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保障“草根”文化權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事關農民工群體日趨強烈的現實文化需求的滿足。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對于自身文化處境缺乏最基本的體認、尚處于掙錢謀生的初級階段的話,那么“80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出現,則使得《意見》的出臺具有了更為強烈的現實意義。走進城市、尋找機會、謀求發展、實現理想成為更多新生代農民工的向往,他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主動的文化融入愿望、更迫切的文化需求、更多樣化的文化享有。從上世紀開始的打工文學到自發組織的草根文藝團體,從遍布各地的“工友之家”、“草根之家”到各類歌唱表演大賽、外來青工藝術節,新生代農民工以豐富多彩的藝術追求記錄著一個社會群體的心路歷程,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才華橫溢的小說家、詩人、歌手、戲劇導演和民間藝術家。今年的央視春晚上,“旭日陽剛”、“西單女孩”、“農民工街舞”就是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憧憬、文化追求、文化表達的縮影。與父輩相比,他們的文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意見》中明確強調以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作為工作重點,研究分析這一群體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要求、新期待,體現了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個性關懷。
“進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曾是擺在新生代農民工面前一道艱難的抉擇。如何開啟由農村走向城市的綠色通道、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心理溝壑,實現由農民變市民、由過客變主人的身份轉換?與實現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社會權益相比,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入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只有實現了文化認同和融入,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價值觀念、行為規則、生活方式的市民化改造。《意見》的出臺,無疑搭起了一座以文化消解城鄉身份認同障礙、打破城鄉二元對立格局的橋梁,讓農民工的精神不再流浪、心靈得以棲息,不再成為城市的匆匆“過客”!